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適無莫的意思、無適無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適無莫的解釋

謂沒規定該如何,也沒規定不該如何。多指在堅持一定目标下,善用靈活權宜手段。語本《論語·裡仁》:“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朱熹 集注:“適,專主也。《春秋傳》曰‘吾誰適從’是也。莫,不肯也。比,從也。 謝氏 曰:‘適,可也。莫,不可也。無可無不可,苟無道以主之,不幾於猖狂自恣乎?此佛 老 之學……聖人之學不然。於無可無不可之間,有義存焉。’”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材理》:“心平志諭,無適無莫,期於得道而已。” 劉昞 注:“付是非於道,不貪勝以求名。” 晉 郗超 《奉法要》:“夫君子之心,無適無莫……宜其任行藏於所遇,豈有心於隱顯。”《法苑珠林》卷五四:“夫供會之法,以不限為本,無適無莫,乃應檀心。”《朱子語類》卷一一三:“﹝無適無莫:﹞此‘適’字,當為‘吾誰適從’之‘適’,音‘的’,是端的之意,言無所定,亦無不定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適無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内涵的成語,其核心意義源自儒家經典《論語》。以下從語義解析、典籍溯源、詞性特征三方面進行闡釋:

  1. 本義溯源

    《論語·裡仁》記載:“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此處“適”通“嫡”,指專主、偏執,“莫”意為不肯、排斥。該句描述君子處世不固守特定立場,而是以道義為準則靈活應對。漢代鄭玄注疏強調“適莫猶厚薄也”,即摒棄私心偏愛(《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中華書局版)。

  2. 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定義為“謂待人處事不分厚薄,沒有偏頗”,體現公正中立的處世态度。《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進一步補充其形容“對人對事沒有成見,根據實際情況處理”的理性态度,常用于評價客觀公正的行為準則。

  3. 語用演變

    現代語境中,該成語在保留原義的基礎上衍生出兩層應用:

    • 社會治理層面:強調政策執行應避免主觀傾向,如“基層幹部須持無適無莫的态度落實惠民政策”(《人民日報》語料庫)。
    • 人際交往層面:指代包容開放的心态,例如國際交流中“以無適無莫之姿促進文化互鑒”(北京大學《國學季刊》2023年刊文)。

從詞性特征分析,“無適無莫”屬聯合式動詞短語,通過雙重否定(“無…無…”)強化中立性語義,其語法功能可作謂語、定語,如“秉持無適無莫的原則”“無適無莫的處事哲學”。該成語至今仍活躍于學術論述、公文寫作等正式語體,體現中華文化“執中緻和”的價值取向。

網絡擴展解釋

“無適無莫”是一個出自《論語·裡仁》的成語,原文為:“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dí)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讀音與出處

三、深層内涵

  1. 靈活性與原則性結合:君子不固執于某種特定行為模式,也不盲目否定,而是在符合道義的前提下靈活應對。
  2. 儒家倫理體現:與“無可無不可”不同,此成語強調以“義”為判斷标準,而非無原則的隨意性(朱熹注)。

四、用法與示例

五、擴展說明

需注意該成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且存在讀音和釋義的學術争議。建議結合《論語》原文及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進一步理解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八分公白嚼蛆頒示鼻選場記春渚單缞電烙鐵調逗定蹤膰肉飛擲負材任氣副職根幹公罔官壽國人憨謬烘的鯶子悔其少作活靈活現濺射堅硬解巾從仕戒條警慎咀齧蒟蒻狂暴狂鋒廉厲遼豕白黎幕李有才闆話龍堂闾閻撲地賣苦力米制念思孥稚樸愚平煙乾施辁绋權宜之計囷窖搔首踟蹰說三分歲德貪擅坦迤駝垛嵬峨為善無添和夏後氏羨息新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