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tric system] 一種計量的十進制,原來完全根據米來制定,容量單位等于一立方分米,質量單位等于一立方厘米的水(在其最大密度時)
即國際公制。舊名米突制。為 法國 于十八世紀末所首創。1875年, 法 、 德 、 美 、 俄 等十七國在 巴黎 籤訂米突公約,公認米制為國際通用的計量制度。我國*********于1959年6月公布,确定米制為我國的基本計量單位。米制的幾個主要單位規定如下:(1)長度主單位為米,代號m,為保存在 巴黎 國際計量局内的鉑銥合金制成的标準米尺在0°C時兩端标線間的距離,約等于通過 巴黎 的子午線長度的四千萬分之一。(2)質量主單位為千克(公斤),代號kg,為保存在 巴黎 國際計量局内的鉑銥合金制成的标準砝碼的質量。(3)容量主單位為升,代號1,為一千克純水在标準大氣壓下密度最大(4°C)時的體積。米制的主要優點是:單位的選取有可靠标準;各基本單位間有密切聯繫;采取十進位制,使用方便。
米制(又稱公制或國際公制)是一種國際通用的十進制計量制度,其核心特點是以米、千克、升為基本單位。以下是詳細解釋:
起源與發展
米制由法國于18世紀末首創,最初以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定義“米”。1875年,法、德、美、俄等17國籤署《米制公約》,确立其為國際通用計量制度。
基本單位
國際推廣與中國應用
1959年,中國國務院正式将米制定為基本計量制度。其十進位制設計簡化了單位換算,例如1米=100厘米,1千克=1000克。
與國際單位制(SI)的關系
米制是國際單位制(SI)的前身,1960年後SI在米制基礎上擴展,增加了時間、電流等基本單位,但保留了米、千克等核心定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單位的具體定義或曆史背景,可參考、2、6等來源。
《米制》是指以米為基本計量單位的計量制度。其拆分部首是米部與制部,筆畫數為10。以下是有關《米制》的更多詳細信息。
《米制》這個詞源于中國的計量制度,始于明朝。明朝時期,中國實行的是原始的坊市計量制度,各地計量單位不統一,制造了很多不便。明朝嘉靖年間,為了統一計量單位,方便交流和貿易,米制被引進,并逐漸被采用。後來,米制也傳入了其他東亞國家。
《米制》的繁體字是「米製」。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些差異。關于「米制」,在古代的寫法中,「米」的形狀可能會與現代略有不同,而「制」的寫法則可能更加簡化。
1. 隨着國際間的标準化,許多國家紛紛采用了米制計量系統。
2. 這個國家在19世紀末轉變為米制,使得各地的貿易更加便利。
與《米制》相關的詞彙組詞例如:米制單位、米制系統、米制長度等。
與《米制》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公制、米制計量等。
與《米制》意思相反的詞語有:英制、英美制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