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無形中止息。《元典章·戶部三·承繼》:“私立異姓,徒啟禍源,如前弊俗,理宜更革,兼可豫防廢亂戶籍,潛息販賣人口。”
“潛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潛息(拼音:qián xī)指“無形中止息”,即事物在隱蔽或不知不覺的狀态下停止或消失。例如,在《元典章·戶部三·承繼》中,該詞被用于描述通過制度變革來“潛息販賣人口”,意為暗中遏制非法行為。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元典章》等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潛息(qián xī)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多重含義。潛指隱藏、深藏,息則表示停止、終止。結合在一起,潛息表示隱藏起來停止行動或者隱藏起來不動作。
潛字由水部和替字兩個部首組成。水部意味着與水相關,替字則記錄了與替換有關的義項。潛字總共有15個筆畫,屬于較為複雜的漢字之一。
潛字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字彙書《爾雅》中,記錄了潛其形似,意暗藏之義。在繁體字中,潛字保留了原始的形态。
在古時候,潛字的寫法稍有不同。當時,潛字寫作「潛」,水字旁邊有一個艹字部首,表示與水有關。
1. 他在潛息中窺探敵情。
2. 這個謎題需要耐心地潛息思考。
組詞:潛行、潛逃、潛質、潛台詞。
近義詞:伏藏、隱匿、潛伏。
反義詞:顯露、暴露、表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