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草。《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藉萋萋之纖草,蔭落落之長松。” 呂延濟 注:“纖,細。” 南朝 宋 鮑照 《觀漏賦》:“落繁馨於纖草,殞豐華於喬木。”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 王沂公 《有教無類賦》﹞其警句有雲:‘神龍異禀,猶嗜欲之可求;纖草何知,尚薰蕕而相假。’”
“纖草”一詞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指“細小的草”,常見于古代詩文。如南朝鮑照《觀漏賦》中“落繁馨於纖草”,宋代歐陽修《歸田錄》引用“纖草何知,尚薰蕕而相假”,均以纖弱草葉烘托意境。
文學意境
常與自然景物結合,營造清幽氛圍。例如“牆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回聚落花”(引用詩句),通過纖草與雨絲的細膩描寫,展現田園景緻。
物種特征
纖草(學名:Burmannia itoana)是水玉簪科植物,又稱紫水玉簪。莖高5-15厘米,無葉綠素呈藍紫色,葉片退化為鱗片狀,花紫色帶翅狀結構(-5)。
分布與習性
分布于中國廣東、廣西、台灣及日本,生長于林下陰濕環境,尚未人工引種栽培(-5)。
在文學作品中,“纖草”多指代普通細草,需結合上下文區分;若涉及植物學領域,則特指水玉簪科植物Burmannia itoana。
《纖草》一詞意指纖細的草物,通常形容草的柔弱細瘦。
組詞:纖細、茸茸纖毛
近義詞:纖弱、細小
反義詞:粗壯、強健
《纖草》的拆分部首為《纟》和《艹》,這是指分别由“纟”和“艹”組成的部首。
拆分筆畫分别為纟(3畫)和艹(6畫)。
《纖草》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明确,它源于古代漢文化中的寫實與比喻。草物細弱,纖細如同發絲,因此被用來形容纖細、柔弱。
《纖草》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纖草」。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纖草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寫法如下:
纖:《説文解字》中的寫法為「糸」。
草:本義為植物草本類,古代寫法有多種,其中一種為「艹」。
1. 風吹過,纖草搖曳,仿佛是一泓柔情。
2. 小孩子的臉蛋兒上長着纖草一樣的軟毛。
3. 姑娘說話聲音如同纖草一樣輕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