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寫皇帝命令的卷軸。《清會典事例·中書科·封典期限》:“誥敕,至頒發誥軸,仍由兵部發給執照,令各該員持赴内閣承領。”
“诰軸”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gào zhóu,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诰軸指書寫皇帝命令的卷軸,即古代帝王對臣子下達诰命(封賞、任命等文書)時使用的正式載體。這類卷軸通常以絲帛或紙張制成,裝裱成軸狀,便于保存和展示。
根據《清會典事例》記載,诰軸的頒發需經過嚴格流程:
部分文獻提到“诰軸”在風水學中代指山形(如“展诰”“诰軸”),象征吉祥,但此用法與詞語本義無關,需注意區分。
“诰軸”是古代皇權文書的重要形式,兼具實用性和象征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形制或實例,可參考《清會典事例》等曆史典籍。
在介紹《诰軸》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之前,我們先進行一些必要的準備工作。
《诰軸》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帝王頒布的诏書和軸子。在古代,帝王下诏時通常會書寫在橫幅之上,然後用木軸卷起來,這種裝載诏書的木軸就被稱為《诰軸》。
根據《诰軸》的字形,我們可以得到它的拆分部首為“讠”和“車”,筆畫數為12劃。
《诰軸》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文獻中,後來逐漸成為曆代帝王頒布诏令的通行方式。它的用法和意義也逐漸擴展,除了指代帝王頒布的诏書和軸子外,還可以泛指任何官方頒布的重要公告。
在繁體字中,《诰軸》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诰軸”。
在古代,《诰軸》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說文解字》中記載的古文字形中,字“诰”的上半部分是“言”,下半部分是“舟”,字“軸”的上半部分是“辛”,下半部分是“車”。
1. 君主頒發的《诰軸》宣告了新政策的實施。
2. 古代的《诰軸》保存在博物館中,讓人們了解到古代政治制度的變遷。
《诰軸》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詞,例如:
1. 诰軸文:指《诰軸》中的内容。
2. 诰軸官:指負責頒布《诰軸》的官員。
《诰軸》的近義詞是《诏書》、《诏令》,它們都可以用來指代帝王下達的官方命令。
《诰軸》的反義詞是《谕旨》、《制書》,它們都表示帝王下達的正式命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