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 ancient folding chair] 古時一種能折疊的椅子
(1).坐具。腿交叉,有靠背,能折疊。古時稱“胡床”、“交床”,後世稱“太師椅”。《朱子語類》卷七七:“如這交椅是器,可坐便是交椅之理。”《醒世恒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 汪知縣 又被夫人搶白了幾句,一發怒上加怒,坐在交椅上,氣憤憤的半晌無語。”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十:“交木而支,如交椅之稱。胡牀,即交椅。”參閱 宋 陶穀 《清異錄·逍遙座》、 張端義 《貴耳集》卷下。
(2).指座次,職位。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魚》楔子:“遇着 晁蓋 哥哥,打開枷鎖,救某上山,就讓某第二把交椅坐了。”
交椅,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折疊椅,其含義和文化内涵可從以下五個方面綜合闡述:
基本定義與結構特征 交椅得名于其交叉的椅足結構,通常由木制框架組成,椅腿在中央位置交叉并以金屬件固定,靠背呈弧形(又稱“月牙扶手”),整體可折疊收納。這種設計使其兼具便攜性和穩固性。
曆史起源與演變
功能與文化象征
工藝與藝術價值 明式交椅以流暢曲線和精緻工藝著稱,椅圈多由3-5節榫接,扶手端頭常雕刻雲紋如意,材質選用紅木、烏木等名貴木材,體現傳統家具的高超技藝。
語言延伸與影響 除實物外,“交椅”一詞融入漢語詞彙體系,既指具體家具,也隱喻權力交替(如“輪流坐莊”),成為中國文化中身份認同的符號。
交椅不僅是一種實用家具,更是承載曆史變遷、等級制度和文化隱喻的重要載體。
《交椅》是一個常見的詞語,意思是指可以交替使用的椅子,常用于形容兩人或*********流使用的座位。
《交椅》的拆分部首為“⺾”和“木”,部首“⺾”表示“事物”,部首“木”表示“與木制品有關的東西”。
按照《康熙字典》的分類,該字的總筆畫數為14畫。
《交椅》一詞是由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其中,“交”字的本義是“互相”或“互換”,“椅”字的本義是“制作的坐具”。因此,“交椅”指的是互相交換使用的坐具。
在繁體字中,“交”字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但“椅”字的繁體寫法為“椅”。
根據曆史記載,古時候《交椅》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差異。在《說文解字》中,它的寫法為“迆褘”,在上面方丈邊加上“扌”與“部”組成的偏旁,表示把手和後部分。
1. 會議室裡擺放着一排交椅,大家輪流坐着。
2. 老師安排了兩個學生上交椅,一個負責說故事,一個負責傾聽。
組詞:椅子、坐交椅、椅背、轉交椅。
近義詞:替座、拖鞋椅、換座。
反義詞:固定椅、專用座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