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杌臲的意思、杌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杌臲的解释

同“ 杌陧 ”。 清 梅曾亮 《王惠川墓志铭》:“儒嵬义弱文杌臲,胥钞计帐以塞责。” 张謇 《敬 * 学生书》:“所谓人受损而我居虚热之名,国受困而我亦在杌臲之列,耻何如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杌臲(wù niè)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属于书面语,其核心含义指局势、局面或心境处于动荡不安、危险不稳的状态。以下从词典释义、文献溯源及同源词角度详细解析:


一、本义解析

“杌臲”实为“杌陧”(wù niè)的异体写法,二者意义相通:

合义:二字叠加强化“危殆不安”的状态,多用于描述政权动荡、社会混乱或人心惶惶的处境。


二、文献溯源与权威释义

  1. 《尚书·秦誓》

    最早源头见于《尚书·秦誓》:“邦之杌陧,曰由一人。”指国家危难源于君主失德。此处“杌陧”明确表“倾覆危殆”之义,奠定其经典用例。

    (注:《汉语大词典》第4卷,第2365页引此例)

  2. 《汉语大词典》释义

    释为:“倾危不安的样子。”强调其形容政治、时局动荡的书面语属性,属高阶词汇。

  3. 《辞源》补充

    指出“杌陧”通“兀臲”“卼臲”,并引清代学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考据:“杌陧,叠韵连语……即‘兀臲’之转音。”印证其构词源于连绵词,表意聚焦于“不安定”。


三、同源词与关联用法


四、现代使用场景

今多用于历史论述、政论文章或文学创作中,如:

“军阀割据时期,九州杌臲,民生凋敝。”

凸显文言语感与历史厚重感,日常口语极少使用。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
  2.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
  3.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

网络扩展解释

“杌臲”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以下是详细解释:

读音:wù niè(注音:ㄨˋ ㄋㄧㄝˋ)。
词义:与“杌陧”同义,表示不安、困顿、危险或动荡的状态。

用法特点:

  1. 书面语特征:多见于古典文献或正式文本,如清代梅曾亮在《王惠川墓志铭》中用“文杌臲”形容文章艰涩难懂的状态;张謇在《敬告全国学生书》中借“杌臲之列”暗喻国家困境中的个人处境。
  2. 语境关联:常与政治、社会或个人境遇的危机相关,暗含局势不稳、前途未卜的意味。

补充说明:
“杌陧”在《尚书》等古籍中多指国家动荡,现代汉语中两者均不常用,属于历史词汇,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说文解字》等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鼻牛儿不知香臭测黑车怠马烦宠柳娇花樗栎庸材逮狱打转转递毁敌忾同仇顿歇夺适翻衾倒枕锋巨棼瞀奋袂而起改土钢口勾牵官统黑漆寥光贺厦虹膜淮王箭决脚綳郊配激发态缉绥据地馈赂狼餐虎咽懒懒摊摊老荆蜡丸历法龙蛰蠖屈陆居落英闷沉沉命过靡旃磨室木椟孽竖颦蹙蒲人清都情意绵绵如椽大笔骚虐洒淅守邑谈艺天空实验室涂污闻道吻兽乡馔鲜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