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請命。《易·泰》:“﹝象曰﹞城復於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高亨 注:“邑人請命不要用兵。”
(2).猶天書。上天垂告下民的文書。《三國志·魏志·張臶傳》:“ 張掖郡 玄川溢湧,激波奮蕩,寶石負圖,狀像靈龜,宅于川西,嶷然磐峙,倉質素章,麟鳳龍馬,煥炳成形,文字告命,粲然著明。”
(3).帝王的诏令。 宋 蘇轼 《表忠觀碑》:“獨 吳越 不待告命,封府庫,籍郡縣,請吏於朝。”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 徽宗 曰:朕欲教習書法,告命使能者書之。”
(4).特指告身,授官之符。 宋 嶽飛 《辭建節第四劄》:“敢望聖慈察臣之愚,實非矯飾。所有告命見在 鄂州 軍資庫寄納,伏乞特賜追還,以安愚分。”《續資治通鑒·宋哲宗元祐元年》:“内外官闕,取嘗試有效者隨科授職。所賜告命,仍具舉主姓名。”
"告命"是漢語中具有雙重語義結構的複合詞,在不同語境中呈現差異化的文化内涵:
一、古代官職制度中的行政術語 指君主授予臣屬官職或封號的正式文書。該用法源自《周禮》記載的冊命制度,特指周天子通過青銅銘文形式頒布的任命令。唐代孔穎達疏解《尚書》時強調:"告命者,天子所以命諸侯也",凸顯其作為權力象征的法定效力。
二、道教儀式中的特殊文書 在宗教語境中,該詞指道教齋醮儀式中上呈神明的奏告文書。宋代《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記載:"凡修齋,須具詞叩玄穹,告命靈官",此類文書需遵循特定格式,加蓋法印後焚化,作為溝通天人的媒介。
(注:參考來源為《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3卷;《道教大辭典》華夏出版社1999年修訂版)
“告命”是一個多義項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請命
指代民衆或下屬向上級請求指示或幫助。源自《周易·泰卦》象辭“自邑告命”,高亨注解為“邑人請命不要用兵”。
天書(上天文書)
象征上天垂示人間的神秘文書,常見于古代祥瑞記載。如《三國志·魏志·張臶傳》描述張掖郡出現異象,文中提到“文字告命,粲然著明”。
帝王诏令
特指皇帝頒布的正式命令。宋代文獻中多見,如蘇轼《表忠觀碑》提及吳越國“不待告命”歸順朝廷,周煇《清波别志》記載宋徽宗要求“告命使能者書之”。
授官憑證(告身)
古代任命官員的文書,即“告身”。此義項強調其作為身份證明的功能,常見于職官制度相關記載。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如政治文書、神示符號或官職文件。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易》《三國志》及宋代史籍原文。
媬傅本惡弊衣疎食差之毫氂,失之千裡徹兵車湊賝貢酢報登高能賦典變調美東牀姣婿放傲風雨蕭條扶風帳紗剛性更則道乖覺果決姑繇海青碾鶴峙後齒後會無期畫服花鬟黃刺玫黃龍痛飲簡核接待室界行蹐躬寂寥九嫔藍黑绫绮螞蟻矢懵冒沐椁拿三搬四清酥情雜窮頭券劑镕冶氄衣三癸亭上下同心少相伸道豕豪是以泰山鴻毛調悅通經同貌退坡讬配現業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