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麾的意思、五麾的詳細解釋
五麾的解釋
五方色之旗。即東方青旗,南方赤旗,中央黃旗,西方白旗,北方黑旗。《穀梁傳·莊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陳五兵、五鼓。” 範甯 注:“麾,旌幡也。” 楊士勳 疏:“五麾者, 糜信 雲:‘各以方色之旌置之五處也。’”
詞語分解
- 五的解釋 五 ǔ 數名,四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國朝代名,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先後在中原建立政權的時期)。五帝(中國傳說中的五個帝王,通常指黃帝、颛顼、
- 麾的解釋 麾 ī 古代指揮軍隊的旗子:麾下。 指揮:麾軍前進。 筆畫數:; 部首:麻;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五麾"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向古代軍事或禮儀場合中使用的五種不同顔色的旌旗,主要用于指揮或象征方位。以下是基于權威古籍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
- 五:數詞,表示數量為五。
- 麾:本義指古代用以指揮軍隊的旌旗,其竿頭常裝飾有旄牛尾,故亦稱“旄”。引申為指揮、號令。
二、詞彙釋義
“五麾”特指五種不同顔色的旌旗。這五種顔色通常與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及五方(東、南、西、北、中)觀念相對應:
- 青麾:代表東方,屬木。
- 赤麾:代表南方,屬火。
- 白麾:代表西方,屬金。
- 玄麾:代表北方,屬水(玄指黑色或深青色)。
- 黃麾:代表中央,屬土。
三、功能與用途
- 軍事指揮:在軍隊中,“五麾”可能用于标識不同方位的部隊或傳達特定的指揮信號。
- 禮儀儀仗:在大型典禮、祭祀或帝王出行等禮儀場合,“五麾”作為儀仗的一部分,象征着帝王的權威和對四方疆域的統禦,體現“天子居中以制四方”的傳統政治理念。
- 方位象征:其顔色直接對應五方,是五行哲學在禮制、軍事實踐中的具體應用。
四、文獻依據
- 《周禮·春官·巾車》:雖然《周禮》中詳細記載了“五路”(五種帝王之車)及其對應的旌旗(如“玉路”建大常,“金路”建大旂等),其系統包含了不同等級和用途的旗幟,為後世“五麾”概念的形成提供了禮制基礎。
- 宋代陳旸《樂書》:其中明确記載:“周官五路有五旗,巾車掌之;五兵有五麾,司常掌之。” 這直接指出了“五麾”的存在及其與“五兵”(或指五方之兵)的關聯,由“司常”這一官職掌管。
參考資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五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五麾”指代五方色之旗,即按方位和顔色區分的五種旗幟:
- 東方青旗(青色)
- 南方赤旗(紅色)
- 中央黃旗(黃色)
- 西方白旗(白色)
- 北方黑旗(黑色)。
二、出處與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穀梁傳·莊公二十五年》,記載周天子在“救日”(日食祭祀儀式)時“置五麾,陳五兵、五鼓”。範甯注“麾”為旌幡,楊士勳進一步解釋五麾是“各以方色之旌置之五處”,即按方位顔色布置旗幟。
三、象征意義
五麾不僅是儀仗用具,還象征方位秩序和統帥權威。通過不同顔色的旗幟指揮軍隊,體現古代軍事中的方位五行觀念(青木、赤火、黃土、白金、黑水)。
四、擴展說明
- 功能:用于祭祀或軍事場合,通過旗幟顔色傳遞指令。
- 文化關聯:與“五方”“五色”“五行”等傳統概念緊密相關,反映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場景或曆史演變,可參考《穀梁傳》及相關注疏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柏椁保佑保證書荜門圭窦秉燭待旦赤骨肋舛駁丹荔點璧點黛對客揮毫嚲免扼捥風趨該通咯嗒鹘鸼海内無雙含嬌寒天豪惡恒河沙胡打嚷會水虎掌壺中物甲氏輯理金翅扇稷禼寄在不寄失卷發拘文牽義課長科學社會主義枯梗狼艱狽蹶樂虞立幅厘然柳屯田鸬鳥船輪機長内兄骈興錯出貧況清願如故潸怅身工首坐俟候提筆萬事如意惟大梁窩别握蛇先風閑敏小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