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貴族禮服上的白色米形繡文。《書·益稷》:“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繪);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絺綉。” 孔穎達 疏引 鄭玄 曰:“粉米,白米也。” 蔡沉 集傳:“粉米,白米,取其養也。”一說,粉米為二物。 孔 傳:“粉,若粟冰;米,若聚米。”《後漢書·輿服志下》:“天子備章,公自山以下,侯伯自華蟲以下,子男自藻火以下,卿大夫自粉米以下。” 清 劉大櫆 《<王載揚詩集>序》:“ 載揚 之于詩,無所不窺,而其雕鏤刻畫之巧,未嘗不與其玩弄之具同,如珠如玉,如時花,如 蜀 錦之新濯,如藻火粉米之煌煌,蓋其工如此。”
(2).指花粉。 元 郝經 《野蓼》詩:“細蕊亦鮮潔,粉米糅丹素。”
粉米,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均源自古代文獻與生活實踐:
指古代帝王及貴族禮服上刺繡的一種紋飾,形似細小的米粒或粉狀顆粒,常與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彜、藻、火、黼、黻等并稱“十二章紋”,象征至高地位與權威。
來源依據:
指谷物(如米、麥)經碾磨後形成的細粉,多用于食品加工或祭祀。此義項為“粉”與“米”二字的直接組合,體現具體物質形态。
來源依據:
二字組合強化了“細碎糧食”的核心意象,後引申為禮制中的符號化紋樣。
綜合權威參考:
“粉米”一詞的釋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古代禮服紋飾
指古代貴族禮服上繡制的白色米形圖案,屬于傳統禮儀服飾的“十二章紋”之一。該用法最早見于《尚書·益稷》,記載帝王服飾需包含日、月、星辰、山、龍等十二種象征性紋樣,其中“粉米”代表滋養萬物的含義()。漢代鄭玄注解為“白米”,宋代蔡沉進一步解釋其象征“養育之德”。部分文獻認為“粉”與“米”是兩種獨立紋樣,分别指碎米狀和整粒米狀圖案。
文學中的花粉代稱
元代詩人郝經在《野蓼》中曾用“粉米”比喻植物花粉,如“粉米糅丹素”一句,通過白花粉與紅色花蕊的色彩對比增強詩意()。此用法屬文學修辭,未見于典章制度。
需注意:該詞現代已非常用詞彙,主要出現于古籍研究或古典文學賞析場景。
本農标金别來猜枚行令材行唱酬長須朝更夕改承頂赪蕊車速出家入道楚箫刺刺撓撓琱轭彫胡滴劑斷災法律關系主體風回電激官規鬼州荷負纥幹後台老闆煥缛環食沍寒火厄金閣敬挽局天開秧元老趼了高涼水靈霄每逢命駕模範逆教洽願輕爂楸花卻笠刃樹劍山聲勢浩大誦呗髓海太章湯鍋桐鳳徒卒妄行威儀問好無緒相偕項跖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