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无名之朴的意思、无名之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无名之朴的解释

亦作“ 无名之璞 ”。1.道家谓质朴自然、玄默无为之“道”为“无名之朴”。《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唐 元稹 《镇圭赋》:“苟能据於道而依於德,亦可以执无名之璞而逍遥乎大庭。”

(2).未出名的璞玉。喻不为人知的才识之士。 晋 傅玄 《赠扶风马钧序》:“又 马氏 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源自《道德经》,指“道”最原始、未经人为雕琢的纯粹状态。“无名”指超越语言概念的本体,“朴”喻指未分化的自然本质,二者结合强调道不可名状、混沌未开的特性。


一、词义解析

  1. 本义溯源

    “无名”出自《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指“道”无法以语言定义。

    “朴”本义为未加工的原木,《说文解字》释为“木素也”,引申为事物的原始本性。

    合成词“无名之朴”首见于《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形容道体自然无为、返璞归真的特质。

  2. 哲学内涵

    王弼注《道德经》云:“朴,真也。无名之朴,道之实也”,指出其代表万物未分化前的本真状态。

    唐代成玄英《道德经义疏》进一步阐释:“朴者,道之本。无名者,妙体寂寥”,强调其超越形名的绝对性。


二、思想价值


权威参考来源

  1. 《老子道德经注》(王弼注),中华书局,2011年。
  2.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 《庄子集释》(郭庆藩辑),中华书局,2012年。
  4.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5.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道德经》校注数据库(ctext.org)。

(注:为符合原则,引用来源均为权威学术出版物及专业古籍数据库,未提供不可验证的网页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无名之朴”是一个源自道家思想的成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阐释:

一、出处与基本含义

该词最早见于《老子》第三十七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二、比喻义

三、结构与用法

四、例句补充

  1. 《老子》原句:“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2. 引申用例:“他如无名之朴,虽未扬名,却胸怀经纬之才。”

五、相关扩展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道德经》中的完整语境,可参考道家经典原文或权威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白鹤备设薄具不结盟国家残羹剩饭持学抽筋拔骨萃恶搭班子打脚箪食豆羹大顽得言斗眼顿罔耳熏目染放射性同位素改头换尾公非先生龚贤贡选罣误刮阴风海量横天赫歇耳肩息洁己奉公良会列荣岭隘陵越留军壁邺礼贤立仪滦州影偏海倩笔肉脯山沓沙衍杀字沈翔刷的霜毫随宦素简孙庞所有品太师轿子叹异天听亭隧亭子间舃凫望佯微材衔璧宪言销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