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記·王制》:“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鴈行,朋友不相踰。”言兄弟出行,弟在兄後。後因以“鴻雁行”為兄弟之稱。 清 蒲松齡 《八月為李大廳複孫俊服啟》:“鴻雁行中,伯仲一門皆秀;鴛鴦牒上, 朱 陳 兩姓偏多。”
“鴻雁行”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1. 本義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王制》,原文記載:“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鴈行,朋友不相逾。”此處以“雁行”比喻兄弟出行時的長幼次序——弟弟跟隨在兄長身後,如同大雁飛行時的隊列。後演變為“鴻雁行”,成為兄弟關系的代稱。例如清代蒲松齡在文書中曾用“鴻雁行中,伯仲一門皆秀”描述兄弟間的傑出情誼。
2. 引申含義
現代語境中,“鴻雁行”可引申為形容群體有序協作的狀态(此時“行”讀作xíng),如團隊整齊行進或集體共同目标的實現。該用法借用了鴻雁群飛時V字形的天然協作特性,強調團結一緻的精神。
讀音與用法提示
此詞體現了漢語中自然意象與倫理關系的巧妙融合,既承載傳統文化中對家族倫理的重視,又被賦予現代團隊精神的象征意義。
《鴻雁行》這個詞意味着“行鴻雁一樣”的意思。 鴻雁是候鳥,它們每年秋季從寒冷的北方飛往溫暖的南方,形成一行一字排開的隊伍。這個詞用來形容人們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有序地排列或行動的行為。它通常用來表達人們積極向前、整齊劃一地行動的意思。
《鴻雁行》這個詞可以拆分為“鳥”、“彳”、“行”三個部首。其中,“鳥”部表示與鳥類有關,鴻雁就是一種鳥類;“彳”部表示行走;“行”部既是一個獨立的漢字,也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首。
根據現代漢字總筆畫數統計,整個詞可以分為10個筆畫。其中,“鳥”部3畫,“彳”部2畫,“行”部5畫。
《鴻雁行》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王粲所作的《鴻雁行賦》中。這篇賦文描繪了秋季孟冬到來時,北方的候鳥鴻雁整齊劃一地飛行的壯麗景象,以此比喻人們的行動應該有秩序、有規律。這個詞也逐漸被人們引申為形容人們整齊劃一、有序行動的意思。
《鴻雁行》的繁體字為「鴻雁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變遷。《鴻雁行》這個詞的古時候寫法可能存在多種形式,取決于具體的時代和書法風格。但總體來說,古漢字書寫時更加繁複,并且與現代漢字的結構和筆畫順序有所不同。
1. 他們在隊列中像鴻雁行一樣進入會場。
2. 衆人整齊劃一地,如鴻雁行般地放風筝。
鴻雁隊、行進、飛行、行列
整齊劃一、有序行進、齊步前行
雜亂無序、無規律、混亂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