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少数民族。居住在今 云南省 昭通县 一带。 元 陈旅 《题蒙泉吏隐图》诗:“ 世皇 昔日收 云南 ,鲸鯢伾伾手所戡。 乌蒙乌撒 腹心地,不有军府谁其监?” 清 师范 《滇繫·疆域·昭通府》:“ 唐 乌蛮 仲由牟 之裔 阿统 迁此。传至十一世孙 乌蒙 强盛,号 乌蒙部 。 宋 时封 阿杓 为 乌蒙王 。”
(2).山名。在 云南省 禄劝县 东北。 云岭 的分支,其脉东北延,入 贵州省 为 七里山 ,总称为 乌蒙山脉 。 毛6*泽6*东 《长征》诗:“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 磅礴走泥丸。”参阅《嘉庆一统志·武定州·山川》。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乌蒙汉语 快速查询。
乌蒙是汉语中兼具地理、历史与文学意象的复合型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个维度解析:
一、地理名称
指中国西南地区横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山脉体系,属云贵高原重要组成部分。该山脉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主峰韭菜坪海拔2900米,是典型喀斯特地貌区。地质学文献中,“乌蒙”特指该区域因板块挤压形成的褶皱山系,具有“一山分三江”的水系特征。
二、历史行政区划
元代至明代初期,“乌蒙”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存在。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乌蒙路,隶属云南行省,辖境涵盖今云南省昭通市及贵州威宁等地。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置乌蒙府,至清雍正九年(1731年)改称昭通府,行政建制存续449年。
三、民族称谓
在民族史语境中,“乌蒙”指宋元时期活跃于滇东北的少数民族部落。《蛮书》卷四载:“乌蛮种类……第七曰乌蒙部”,属古代氐羌族群分支,以农耕与畜牧为生,其首领称“乌蒙王”。该部族于明代逐渐融入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
四、文学意象
现代汉语中,“乌蒙”因毛泽东《七律·长征》名句“乌蒙磅礴走泥丸”而具有革命史诗意象,成为“艰难险阻”的象征符号。文学评论界认为此用法既保留了地理实指,又通过夸张修辞赋予其“革命精神载体”的新内涵。
“乌蒙”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古代生活在今云南省昭通市一带的少数民族群体,属于乌蛮的一支。该民族在元代文献中已有记载,如元人陈旅的诗句提到“乌蒙乌撒腹心地”。
在山东方言中,“乌蒙”作为成语使用,读作wū méng,形容人愚昧无知、缺乏常识。其中“乌”指黑暗,“蒙”指盲目,合指认知水平低下。
如需进一步了解乌蒙山地理细节或成语用法,可查阅《乌蒙汉语词典》或搜狗百科相关词条。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报账本白布驳斥诚己刑物撑眉努眼辰极臣事虫篆出处鼎成龙升夺职愕睨费失菲食夫田革船跟肘荒漠荤口虎崽检实简闻假声锦橐祲象及物钜眼冷水浇头练明临逼流贼弄堂房子卖炭翁悯宥某门南膜怒步排毁破口大駡清酒勤杂琼苞认觅荣猿声烈审批时材寿觞淑令塾徒松祏堂构跳蚤同心带伍籍五齐乌丸相辅宵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