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捏造罪名,加以攻讦。《宋书·蔡廓传》:“况人亡事远,追相诬訐,断以礼律,义不合关。”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二:“十一月授通政使司副使,明年被旧属诬訐,吏议降四级调用矣。”《清史稿·高宗纪四》:“闰十月壬子, 苏墧 以侵税诬訐,处斩。”
“诬讦”是一个汉语词汇,属于较为书面化的表达,具体解释如下:
核心含义:捏造不实罪名,并以此对他人进行公开攻击或揭发。
使用场景: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法律语境,描述因私怨或政治斗争而虚构罪名、恶意中伤的行为。
现代语境中,“诬讦”与“诽谤”“诬告”含义接近,但更强调“公开攻击”的主动性。需注意:该词现较少使用,一般出现在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诬告案例或法律条文,可参考《宋书》《清史稿》等史书原文。
《诬讦》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无中生有、捏造事实,陷害别人,造谣诽谤的行为。
《诬讦》的拆分部首是讠(讠为“言”的略字,表示与言相关的意思),并且由9个笔画组成。
《诬讦》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庄子·徐无鬼》一篇中。后来逐渐流传开来,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词汇之一。
《诬讦》的繁体字为「誣譖」。
在古时候,汉字《诬讦》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保持了现代汉字的形态。
1. 他经常诬讦同事,损害他们的声誉。
2. 别听信他的诬讦,他在背后抹黑你。
诬讦者、诬讦罪、诬讦行为、诬讦言辞
诽谤、造谣、中伤
善意、褒扬、表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