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耨多羅的意思、阿耨多羅的詳細解釋
阿耨多羅的解釋
梵語Anuttara的譯音。意譯為“無上”。 明 唐寅 《醉時歌》:“諸行無常一切空,阿耨多羅大圓覺。” 清 郝懿行 《證俗文》卷十九:“阿耨多羅,阿,此雲無也;耨多羅,此雲上也。”
詞語分解
- 阿耨的解釋 .佛教語。意譯為極微。今譯為原子。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 鄒氏 ( 鄒衍 )之言,曰九州,曰瀛海,則佛之大千微塵也, 須彌 阿耨也。” 章炳麟 《四惑論》:“乃若《勝論》之言
- 多羅的解釋 .梵文的譯音。亦譯作“貝多羅”。樹名。即貝多樹。形如棕榈,葉長稠密,久雨無漏。其葉可供書寫,稱貝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恭建那補羅國》:“城北不遠有多羅樹林,周三十餘裡。其葉長廣,其色光潤,諸
網絡擴展解釋
“阿耨多羅”是梵語Anuttara的音譯,其核心含義為“無上”,在佛教及漢語文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以下從多個維度解析該詞:
一、基本釋義與詞源
- 梵語音譯:該詞源自梵語“Anuttara”,其中“a”表示否定前綴,“nuttara”意為“更高、超越”,組合後強調至高無上的境界。
- 漢語意譯:譯為“無上”,指沒有比其更高、更殊勝的存在,常用于形容佛法的終極智慧或佛陀的圓滿果位。
二、佛教語境中的意義
在佛教經典中,“阿耨多羅”常與其他詞彙組合使用,例如: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ṃbodhi):意為“無上正等正覺”,即佛陀所證的究竟覺悟,包含“無上”(至高)、“正等”(普遍平等)、“正覺”(徹底覺悟)三重含義。
- 據《大智度論》記載,該詞被用于闡釋超越世間二元對立的智慧,如“非有常非無常,非去非不去”,強調對真理的超越性認知。
三、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 文學引用:明代唐寅在《醉時歌》中寫道“諸行無常一切空,阿耨多羅大圓覺”,借佛教術語表達對世事無常的感悟。
- 訓诂考據:清代郝懿行在《證俗文》中拆解詞義,指出“阿”對應“無”,“耨多羅”對應“上”,進一步佐證其語義來源。
四、現代應用與延伸
現代語境中,該詞偶爾被引申為形容“非凡的才能或智慧”,但其核心仍與佛教哲學緊密相關,需結合具體文本理解。
如需更深入探讨其在佛教經典中的複合術語用法,可參考《大智度論》《阿含經》等文獻,或查閱權威佛學辭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阿耨多羅(ā nǔ duō luó)這個詞是佛教名詞,意思是指“無邊際的、無限的”。它由阿(ā)、耨(nǔ)、多(duō)、羅(luó)四個字組成。
阿:部首是一,筆畫數為一,古代寫法為“」”。
耨:部首是耒,筆畫數為十,古代寫法為“耒”。
多:部首是夕,筆畫數為三,古代寫法為“夕”。
羅:部首是網,筆畫數為四,古代寫法為“網”。
阿耨多羅一詞源自梵文“ananta”,意為“無盡、無限”。在漢字中,它是翻譯佛經時的音譯詞,表示佛法無邊無際的廣大。
繁體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
阿:在古代曾用“筏”字代替“阿”。
耨:在古代曾用“囊”字代替“耨”。
多:字形較為繁複,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
羅:在古代曾用“螺”字代替“羅”。
例句:他對阿耨多羅的智慧有着深刻的理解。
組詞:阿耨多羅智慧、阿耨多羅三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近義詞:無邊無際、廣大無邊。
反義詞:有限、有邊界。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