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敬重自身。《禮記·哀公問》:“公曰:‘敢問何謂敬身?’”《孔子家語·大婚》:“是故君子無不敬,敬也者,敬身為大。”
(2).謂行禮緻敬。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 君瑞 敬身,大師忙答,各序尊卑對榻坐,須臾飲食如法。”
"敬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主要源自儒家修身思想,強調個體對自身道德修養的重視與踐行。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以下三點:
以恭敬之心修養自身品德
"敬"指内心莊重嚴肅、持守禮法的态度,"身"代表個體的身體、行為與人格。"敬身"即要求個體以恭敬審慎的态度對待自己的言行舉止,通過持續不斷的道德實踐(如守禮、自省、克己)來提升人格境界。這體現了儒家"修己以敬"《論語·憲問》的理念,将外在的禮儀規範内化為對自我生命的莊嚴态度。
實現"身安"與"德崇"的統一
古人認為,"敬身"不僅是道德要求,更是立身處世的根本。明代大儒方孝孺在《幼儀雜箴》中明确指出:"敬身者,身安而德崇也"。意指通過嚴謹修身,既能保障個體行為的合宜(身安),更能成就高尚的道德品格(德崇),最終達到《禮記·大學》所言"修身而後家齊,國治,天下平"的理想狀态。
區别于外在功利追求的修養境界
"敬身"強調修養的純粹性與内在性。清代學者張履祥在《備忘四》中辨析道:"人常言立志,志非攘利争權之謂也……志在敬身,志在擇善"。這揭示了"敬身"的本質是超越世俗功利(如争權奪利),以追求道德完善(擇善)為終極目标的生命自覺。
現代延伸與價值
在現代語境下,"敬身"可理解為對自我生命價值的尊重與責任,涵蓋身心健康管理、道德自律、職業操守及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它倡導個體通過内在修養實現人格完善,進而促進社會和諧,與當代倡導的"自尊、自律、自強"精神高度契合。
參考資料
“敬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對自我品格的尊重與修養的重視,強調個人内在的道德自律。這一含義源自儒家經典:
指通過身體動作表達對他人的尊敬,常見于古代文獻中的禮儀場景。例如:
“敬身”一詞融合了儒家倫理與古代禮儀文化,既包含内在修養的哲學意味,也體現為具體的行為規範。其雙重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各有側重,需結合具體文獻分析。
抱負不凡霸占背帶誖乖鞭督蔽賢脖梗子懆惡側附茶肆徹樂乘龍佳壻沉着儲吏瘁景黛螺點藥調運翁東陽二軋短撅撅風吹馬耳輔行浮一大白服輿俯育穢廉回縱急急慌慌荊江驚蟄進欵決溢巨力鈞適菱花鏡流利六虛拇戰母字南學潘仁岥岮遷客岐木請赇青森森秋獲曲貸喪魂失魄三賴草上演觞詠陶瑩天地不容通時合變銅仙無下顯嚴鮮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