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吳帶當風的意思、吳帶當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吳帶當風的解釋

唐 畫家 吳道子 善畫佛像,筆勢圓轉,所畫衣帶如被風吹拂。後人因以“吳帶當風”稱美其高超畫技與飄逸的風格。 宋 郭若虛 《圖畫見聞志·論曹吳體法》:“ 吳 ( 吳道子 )之筆,其勢圜轉,而衣服飄舉; 曹 ( 曹不興 )之筆,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故後輩稱之曰:‘ 吳 帶當風,曹衣出水。’” 元 湯垕 《古今畫鑒·唐畫》:“其(指 吳道子 )傅彩於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縑素,世謂之‘ 吳 帶當風’。”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十五章:“ 靜子 手持繢絹一幀……有女郎兀立,風采盎然,碧羅為衣,頗得‘ 吳 帶當風’之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吳帶當風”是形容唐代畫家吳道子繪畫風格的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讀音與基本釋義

讀音為wú dài dāng fēng,字面含義指吳道子所繪人物的衣帶仿佛被風吹動,飄逸靈動。該成語最初用于贊譽吳道子的畫技,後泛指具有類似飄逸風格的藝術作品。

二、藝術特色

  1. 線條流暢靈動:吳道子以“莼菜條”式筆法(圓轉、波折起伏的線條)表現衣紋,增強了衣帶的動态感和立體感。
  2. 風格飄逸灑脫:人物衣帶如迎風飛揚,展現神韻與動感,形成“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視覺效果。
  3. 技法影響:其風格與北齊畫家曹不興的“曹衣出水”(衣紋緊貼身體如出水)形成對比,合稱“吳帶當風,曹衣出水”。

三、曆史淵源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吳道子與曹不興的技法差異,後成為中國古代繪畫的重要審美标準之一。元代湯垕進一步評價其設色技法“自然超出缣素”,凸顯作品的立體感。

四、現代應用

現多用于描述藝術作品中線條流暢、富有動态美的風格,或引申贊美人物的儀态風度。例如:“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頗有吳帶當風之韻。”

如需更完整的典故或相關藝術作品分析,可參考權威美術史著作或專業藝術評論。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吳帶當風的意思

《吳帶當風》是指人的頭發飄散在風中的樣子,形容人的容貌英俊,風度翩翩,意味着儀表出衆、風姿綽約。

拆分部首和筆畫

吳:由口部首和五筆畫組成。

帶:由巾部首和八筆畫組成。

當:由屍部首和九筆畫組成。

風:由風部首和九筆畫組成。

來源和繁體

《吳帶當風》這個詞來自于中國文學名著《紅樓夢》中的描寫,形容賈寶玉的風度和容貌儀表。

在繁體字中,吳帶當風的寫法為「吳帶當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吳帶當風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

吳:三點水 + 厶 + 三點水 + 口

帶:左右結構 + 巾

當:小白 + 土 + 小丁 + 一點水

風:立刀旁 + 幾 + 刀口 + 乃

例句

他一頭烏黑的頭發如同吳帶當風,卻無法掩飾他那高大英俊的身姿。

組詞

高帶當風、潇灑風度、風華絕代、風姿俊朗

近義詞

貌美如花、風度翩翩、風流倜傥、風姿綽約

反義詞

土氣、面黃肌瘦、千篇一律、形象褴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