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事物失去原有光彩,變得暗淡無光。 清 鄭燮 《題畫竹》:“昔 東坡居士 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無竹,則黯然無色矣。” 清 袁枚 《隨園隨筆·諸史》:“ 李鄴侯 北伐之謀,保儲之諫,辨 建寧 之寃,保 李晟 、 馬燧 之功,新、舊兩《書》俱不載入……微 溫公 《通鑑》取 李繁 《家傳》大為闡揚,則 鄴侯 一代偉人,幾乎黯然無色。” 馬甯 《紅色故鄉隨筆》:“陽光孤零零地落在街心上,也覺黯然無色。”
“黯然無色”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成語形容事物失去原有光彩,變得暗淡無光或缺乏生機。其中“黯然”指顔色晦暗,“無色”強調沒有鮮明色彩,整體表達事物或情感的衰敗、無趣狀态。
出處與示例
出自清代鄭燮《題畫竹》:“昔東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無竹,則黯然無色矣。”現代用例如:“陽光孤零零地落在街心上,也覺黯然無色。”(鄧甯《紅色故鄉隨筆》)
詞性與用法
中性詞,結構為偏正式,常作謂語或定語,用于描述物體、場景或人的狀态。例如形容笑容消失後的無活力感,或自然景色的暗淡。
近義詞
“暗淡無光”,兩者均強調失去光彩,但“黯然無色”更側重色彩和生機的缺失。
此解釋綜合了權威詞典與文學用例,兼顧字面意義與引申含義。
《黯然無色》是一個形容詞詞組,意指物體或事物無光彩、無色彩或無生氣。它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别是“黯”、“然”和“色”。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黯”字的部首是“黑”,總共有十三個筆畫。
• “然”字的部首是“火”,總共有十三個筆畫。
• “色”字的部首是“⺺”,總共有六個筆畫。
來源:
《黯然無色》最早出自于唐代杜甫的詩作《赤壁懷古》,用于描繪洞庭湖景色的無生氣,後來逐漸引申為其他事物無生氣的形容。
繁體:
在繁體字中,“黯然無色”可以寫作「黯然無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字形稍有差異。例如,“黯”字在金文中寫作“䜌”,在鐘鼎文中寫作“䱍”。
例句:
1. 面對父親逝世的消息,他黯然無色地坐在那裡。
2. 這件原本色彩斑斓的畫作,如今已經黯然無色。
3. 在工作的壓力下,他的眼神逐漸變得黯然無色。
組詞:
1. 黯淡無光
2. 無趣乏味
3. 無生氣
近義詞:
1. 暗淡無光
2. 無色無味
3. 無動于衷
反義詞:
1. 絢麗多彩
2. 生機勃勃
3. 富有活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