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常隨 釋迦 聽法傳道的五百弟子。《十誦律》卷四:“今日世尊與五百羅漢入 首波城 。”《法苑珠林》卷七三:“ 如來 将五百羅漢常以月十五日於中説戒。”一說為參加第一次結集或第四次結集的五百比丘。參閱 宋 高道素 《乾明院五百羅漢名號碑》。今寺廟羅漢殿多供奉“五百羅漢”。
五百羅漢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和演變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五百羅漢原指釋迦牟尼佛的五百位常隨弟子,他們長期跟隨佛陀聽法傳道,并在佛滅後參與佛經結集。這一群體在佛經中常以“五百”代指多數,類似中國“三”“九”的虛數用法。
五百羅漢代表修行者達到的最高果位“阿羅漢果”,象征斷盡煩惱、解脫輪回的境界。寺廟中常以群體塑像形式出現,體現“衆生皆可成佛”的佛教思想。
注:關于五百羅漢的具體名號及形象,主要源于宋代以來的本土化創造,并非直接出自印度佛典。欲了解完整名號列表,可參考杭州靈隱寺等寺廟的羅漢堂記載。
《五百羅漢》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集合了五百個羅漢(佛教中對佛陀的弟子稱為羅漢)的大集合,用來形容人數衆多、龐大的群體。
《五百羅漢》的三個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五:上下部分首字母都是一橫,總共有四劃。
百:上邊部首字母是一橫,下邊部首是一豎,總共有六劃。
羅:上邊部首字母是三點水,下邊部首字母是一橫,總共有九劃。
《五百羅漢》這個成語的來源來自于佛教經典。佛教中的《大般涅槃經》中記載了佛陀的弟子羅漢,所以後來就用來形容人數衆多的群體。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可以寫作「五百羅漢」。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我們可以舉一個字作為例子:
《百》在古代的寫法是像個老人彎曲的姿勢。現代書寫《百》的形狀與古代相比更為規範,并且加入了理性的線條。
下面是一個使用《五百羅漢》成語的例句:
這個廟會真熱鬧,人山人海,仿佛集合了五百羅漢一般。
與《五百羅漢》相關的組詞有:
羅漢堂、五百人、羅漢像等。
與《五百羅漢》的近義詞為:萬衆一心、人山人海。
與《五百羅漢》的反義詞為:無人問津、空蕩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