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節下的意思、節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節下的解釋

(1) [period before or around a major festival] [口]∶指節日或臨近節日的日子

(2) [general]∶即麾下。古時對将帥的尊稱

(3) [diplomatic envoy]∶古時對使臣的尊稱

詳細解釋

(1).對将領的敬稱。古代授節予将帥以加重職權,故敬稱将領為節下。後對使臣或地方疆吏亦稱節下。《晉書·殷仲堪傳》:“願節下弘之以道德,運之以神明,隱心以及物,垂理以禁暴。”《陳書·高祖紀上》:“節下奉辭伐罪,故當生死以之,豈可畏憚宗室,輕於國憲?” 王闿運 《上巡撫恽侍郎書》:“愚雖不才,不後於監門賣漿之徒,節下雖未相見,不減於虛左歡遊之儀。”參閱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禮異》、 清 顧炎武 《日知錄·閣下》

(2).猶麾下,部下。《新唐書·哥舒翰傳》:“ 翰 疑圖己,表請 乾運 兵隸節下,因詭召 乾運 計事者,至軍,即斬首梟牙門,并其軍。”

(3).指節日或接近節日的日子。 老舍 《老字號》:“節下報賬,雖然沒賺什麼,可是沒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節下"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層含義:

一、節氣時令相關 指特定節日或節氣的前後時段。該用法源自古代曆法體系對自然周期的劃分,《現代漢語詞典》将其解釋為"接近節令的時日",如《齊民要術》記載"節下種瓜"即指春分前後適宜播種的農時。現代常見于"端午節下""中秋節下"等表述,特指節日前後三日的時段。

二、曆史官職尊稱 古代對持節将領的敬稱,始見于魏晉時期。《漢語大詞典》引《晉書·陶侃傳》載"節下殺餘使,不敢辭",此處"節下"即對持符節都督軍事者的尊稱。唐宋時期發展為對節度使的專稱,《資治通鑒》胡三省注雲:"節下者,于節度使稱之。"明清演變為對總督、巡撫等封疆大吏的敬稱。

語源考據顯示,"節"本指符節(古代官員憑證),"下"為敬辭後綴,組合後形成對持節官員的尊稱。《中國曆史大辭典》指出該稱謂具有嚴格的等級制度背景,僅限用于特定品級的軍事長官。現代漢語中官職尊稱用法已基本消失,僅存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節下”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一、節日或臨近節日的日子

這是現代常用的口語化表達,指節日前後的一段時間。例如:

“節下報賬,雖然沒賺什麼,可是沒賠。”(老舍《老字號》)
在傳統習俗中,人們常在節日前置辦物品或處理事務,因此“節下”也隱含時間節點的意義。


二、古代對将帥或使臣的尊稱

古代帝王授予将領符節以象征兵權,因此用“節下”敬稱持節的高級将領,後延伸為對使臣、地方官員的尊稱。例如:

《新唐書》記載哥舒翰要求部下“兵隸節下”,即将軍隊劃歸自己管轄。
此用法常見于史書,如三國時期袁紹“折節下士”,即指其以尊貴身份禮待賢士。


三、部下或麾下

少數文獻中,“節下”也指将領的直屬部下,如:

“翰疑圖己,表請乾運兵隸節下。”(《新唐書·哥舒翰傳》)
此義項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提示:現代語境中“節下”多指節日臨近,古義則需注意曆史文獻中的特殊用法。如需更多例句,可參考《漢語詞典》或《新唐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瘢疵苞屦玻璃磚逋囚承緒臣一主二打垜怠厭砀駭導航台導延釣濑遏流雲呃嚱發孚肪脂幹奴箇輩格不相入咍笑還鎮合成橡膠詪詪華鲸滑落渙發皇繇菅屩揀相階品精神救黥醫劓軍樂隊糠糟莨綢龍颔龍腦香樓舡軍陸沉毛悚馬紮子惱懆鳥竄暖壺帔肩撲嗤挈搐輕訬瓊卮舍監施手失隕手不幹淨守卡嗣武頹倚晩步衛鶴仙靈下鍬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