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eriod before or around a major festival] [口]∶指節日或臨近節日的日子
(2) [general]∶即麾下。古時對将帥的尊稱
(3) [diplomatic envoy]∶古時對使臣的尊稱
(1).對将領的敬稱。古代授節予将帥以加重職權,故敬稱将領為節下。後對使臣或地方疆吏亦稱節下。《晉書·殷仲堪傳》:“願節下弘之以道德,運之以神明,隱心以及物,垂理以禁暴。”《陳書·高祖紀上》:“節下奉辭伐罪,故當生死以之,豈可畏憚宗室,輕於國憲?” 王闿運 《上巡撫恽侍郎書》:“愚雖不才,不後於監門賣漿之徒,節下雖未相見,不減於虛左歡遊之儀。”參閱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禮異》、 清 顧炎武 《日知錄·閣下》。
(2).猶麾下,部下。《新唐書·哥舒翰傳》:“ 翰 疑圖己,表請 乾運 兵隸節下,因詭召 乾運 計事者,至軍,即斬首梟牙門,并其軍。”
(3).指節日或接近節日的日子。 老舍 《老字號》:“節下報賬,雖然沒賺什麼,可是沒賠。”
“節下”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這是現代常用的口語化表達,指節日前後的一段時間。例如:
“節下報賬,雖然沒賺什麼,可是沒賠。”(老舍《老字號》)
在傳統習俗中,人們常在節日前置辦物品或處理事務,因此“節下”也隱含時間節點的意義。
古代帝王授予将領符節以象征兵權,因此用“節下”敬稱持節的高級将領,後延伸為對使臣、地方官員的尊稱。例如:
《新唐書》記載哥舒翰要求部下“兵隸節下”,即将軍隊劃歸自己管轄。
此用法常見于史書,如三國時期袁紹“折節下士”,即指其以尊貴身份禮待賢士。
少數文獻中,“節下”也指将領的直屬部下,如:
“翰疑圖己,表請乾運兵隸節下。”(《新唐書·哥舒翰傳》)
此義項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提示:現代語境中“節下”多指節日臨近,古義則需注意曆史文獻中的特殊用法。如需更多例句,可參考《漢語詞典》或《新唐書》等典籍。
《節下》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邊的字是"下",上邊的字是"節"。
"節"字的拆分部首是"⺮",總共包含六畫。它的主要含義是指一段時間中的某一部分或特定的日子。而"下"字的拆分部首是"一",總共包含二畫。它表示位置在上方或高處、時間或序列中的後部。
《節下》這個詞來源于成語"節下人和",意思是指在節日或特定的日子裡人們歡聚一堂,共同度過愉快的時光。
在繁體字中,"節下"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節"和"下"組成。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比如,"節"字的古代寫法可能是"節"。而"下"字的古代寫法可能是"卞"或"免"。
一些使用《節下》的例句有:
1. 在春節,全家人歡聚一堂,共度節下。
2. 節下的時光總是格外快樂和祥和。
3. 讓我們在這個特殊的節下,一起慶祝吧。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節日、節氣、節儉。
近義詞包括:節慶、節令、節日。
反義詞為:非節、非節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