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幕府官俸薄,謂之隺俸。後泛指官俸。 清 方以智 《通雅·官制》:“ 松陵 唱和, 皮日休 雲:‘酒坊吏到常先見,隺俸符來每探支。’”參見“ 隺料 ”。
“隺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内容詳細解釋:
唐代幕府制度
唐代幕府官員(如節度使、觀察使等屬官)的俸祿通常低于中央官員,被稱為“隺俸”。這一現象在清代學者方以智的《通雅·官制》中有記載,引用了詩人皮日休的詩句:“酒坊吏到常先見,隺俸符來每探支”,側面反映了幕府官員俸祿微薄且需預支的生活狀态。
詞義演變
宋代以後,“隺俸”逐漸脫離“薄俸”的狹義,成為官俸的泛稱,但仍保留了對俸祿不足的隱含表達。
字形結構:
近義詞:官俸、俸祿、薪俸。
“隺俸”一詞源于唐代幕府制度,最初特指低微的官員俸祿,後擴展為泛指官員薪俸。其詞義演變反映了古代官僚體系中俸祿差異及文人對這一現象的含蓄表達。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通雅·官制》等文獻。
《隺俸》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思是“秘密、隱藏的薪俸”。
《隺俸》由“隺”和“俸”兩個字組成。
“隺”的部首是“阝”,總共由7個筆畫組成。
“俸”的部首是“人”,總共由9個筆畫組成。
《隺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人們通過将“隺”和“俸”兩個字結合在一起,來表示“隱藏的薪俸”。
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隻俸」。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些許不同。例如,《隺俸》的古代寫法中,“隺”字的形狀更像是兩個人并排而行,“俸”字的結構也稍有差異。
古代寫法中,“隺”字的結構更簡單,由3個筆畫組成;“俸”字則由6個筆畫構成。
1. 他得到了一份隺俸,作為對他優秀工作的獎勵。
2. 這筆隺俸是祖輩們用來養老的。
隺目(秘密的目标)
隺事(隱藏的事情)
隺情(保密的情感)
潛薪(隱藏的薪水)
暗祿(秘密的工資)
公薪(公開的薪水)
明祿(明顯的工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