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埋葬文稿之處。 唐 劉蛻 《梓州兜率寺文冢銘序》:“文冢者, 長沙 劉蛻 復愚 為文不忍棄其草,聚而封之也。”後用為典故。 宋 蘇轼 《次前韻再送周正孺》:“高風傾石室,舊學鄙文冢。”
“文冢”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文化背景如下:
文冢指埋葬文稿的地方,字面含義為“文稿的墳墓”。該詞最早見于唐代劉蛻的《梓州兜率寺文冢銘序》,其中提到他将自己創作的草稿不忍丢棄,收集封存為“文冢”。後世常以此典故比喻對文字的珍視。
唐代劉蛻的實踐
據記載,劉蛻(字複愚)因珍惜自己的創作手稿,将廢棄的文稿集中埋葬于梓州兜率寺,并撰寫銘文紀念。這一行為被後世視為文人對作品的尊重與惜墨傳統。
宋代蘇轼的引用
蘇轼在《次前韻再送周正孺》中寫道:“高風傾石室,舊學鄙文冢”,借“文冢”典故表達對前人學問的敬仰。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擴展為成語,形容“文化遺産豐富、充滿智慧的地方”,但此用法多見于現代詞典的引申解釋,古典文獻中仍以埋葬文稿的本義為主。
文冢體現了古代文人對文字的敬畏,類似于“敬惜字紙”的傳統。這種将廢棄文稿鄭重處理的行為,反映了中國文化中對知識載體的尊重。
擴展閱讀建議:若需更詳細的古文出處或相關詩詞,可參考《梓州兜率寺文冢銘序》原文及蘇轼詩作(來源:、2、3)。
《文冢》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于紀念已故的文人的墓地,通常在墓地上會有碑文或書法作品。
《文冢》的拆分部首是「文」和「冖」,分别代表着文化和墓冢的意義。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
《文冢》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化。在古代,文人都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和文化造詣,因此在他們過世後,人們會為他們修建專屬的墓地以紀念和懷念。
《文冢》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文塚」。
在古代漢字中,「冢」的寫法為「土」下面加一橫,表示土堆的意思,而「文」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1. 他們在山腳下修建了一座美麗的文冢,用以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2. 這座古老的文冢保存着許多珍貴的文物和書法作品。
1. 文人墓冢
2. 文冢碑文
3. 文冢紀念
1. 文人墓
2. 紀念碑
3. 文化陵園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