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 史官,始作算數。亦借指善算數者。 晉 葛洪 《抱樸子·道意》:“ 隸首 不能計其多少, 離朱 不能察其髣髴。” 清 黃遵憲 《雜感》詩:“ 隸首 不能算,知有幾萬年。”
“隸首”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名詞,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曆史人物身份
隸首是黃帝時期的史官,相傳為中國古代最早發明算數的人。這一說法在晉代葛洪的《抱樸子·道意》和清代黃遵憲的《雜感》詩中均有引用,例如“隸首不能計其多少”。
引申代稱
因隸首善算,後世常以“隸首”代指精通數學或計算能力極強的人。例如清代文獻中“隸首不能算”即用此意,強調事物複雜到連善算者也無法計量。
字義解析
《隸首》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由兩個部分組成:隸字旁和首字旁。
隸字旁由24個筆畫構成,它是漢字中常見的一個偏旁部首,常被用在一些表示文書、文官、文化等概念的漢字中。它的拆分構造為“并、蔔、厶、亅”,表示其在書寫時所采用的筆畫順序。
首字旁由9個筆畫構成,它通常出現在漢字的字首位置,表示詞的字義部分。拆分構造為“十、丁、一”,表示其在書寫時所采用的筆畫順序。
《隸首》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演變的過程。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較為繁瑣,隸字旁和首字旁分别代表特定的意義。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寫法簡化了,但這些部分卻保留下來,成為了現代漢字中的象形部分。
有些漢字在繁體字中采用了《隸首》的形式。例如,繁體字“麗”由“隸”和“首”組成,表示美麗的意思。
在古時代,人們使用毛筆和墨汁書寫漢字,書寫方式與現代稍有不同。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隸字旁和首字旁的順序和形狀可能與現代不同。然而,這并不改變漢字的基本形狀和意義。
以下是一些使用《隸首》的漢字的例子:
組詞:
- 隸屬:指屬于某個部門、組織或團體。
- 首飾:指用于裝飾身體的首飾品,如項鍊、戒指等。
近義詞:
- 隸屬:歸屬、隸屬于
- 首飾:飾品、配飾
反義詞:
- 隸屬:獨立、自主
- 首飾:日用品、生活用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