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ongevity]∶舊指高壽
(2) [congradulate sb. on his birthday]∶向人敬酒,祝頌長壽
奉觞上壽
三壽中之上者。《莊子·盜跖》:“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晉 嵇康 《養生論》:“或雲,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者。”《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四:“ 仇 大姓夫妻俱登上壽,同日念佛而終。”參見“ 三壽 ”。
(1).謂向人敬酒,祝頌長壽。《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至禮畢,復置法酒。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後漢書·明帝紀》:“公卿百官以帝威德懷遠,祥物顯應,乃并集朝堂,奉觴上壽。” 李賢 注:“壽者人之所欲,故卑下奉觴進酒,皆言上壽。” 唐 盧綸 《元日早朝呈故省諸公》詩:“垂衣當曉日,上壽對 南山 。”
(2).單指祝賀壽辰。 元 石子章 《竹塢聽琴》楔子:“今日是小姐生辰貴降的日子,我與他上壽走一遭去。” 明 湯顯祖 《牡丹亭·閨塾》:“敢問師母尊年……待學生繡對鞋兒上壽。” 徐特立 《緻張敬堯的*********》:“營長做壽一次,由都總按戶派捐,稱觞上壽。”
"上壽"的漢語詞典釋義及文化解析
一、基本釋義
"上壽"在漢語中主要有三重含義:
二、語義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先秦文獻,本義側重年齡界限。漢代後衍生出"祝壽"動詞義,如《史記·滑稽列傳》載"酒酣,奉觞上壽"。唐宋詩詞中,"上壽"漸與慶賀儀式關聯,如王安石《賀壽詩》"百歲上壽,九十年中"(《全唐詩》卷三)。
三、文化内涵
在傳統孝道體系裡,"上壽"被賦予道德價值,《禮記·王制》将"養上壽"列為國家養老政策。道教典籍《太平經》更将其神化為"得道者之果",反映古代生命觀與宗教思想的交融。
四、現代應用
當代語言使用中,"上壽"主要保留"高壽"名詞義,常見于壽聯賀辭,如"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的衍生表述。在方言區(如吳語、閩南語),仍存"做上壽"等祝壽習俗用語。
“上壽”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需結合古代文獻和現代用法:
指高壽
古代将壽命分為上、中、下三等,但具體年齡劃分因文獻而異:
祝壽行為
指向他人敬酒并表達長壽祝願,如“奉觞上壽”(舉杯祝賀)。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文學或祝壽場合,既保留“高壽”本義,也延續“敬酒祝福”的動作含義。例如:“這對夫妻登上壽,同日離世”。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接龍或例句,可參考相關詞典來源。
北京話不徹頭塵樊撐岸就船琛貢沉著痛快絺葛吃講茶钏臂啜咕泚筆存養大謬不然芳流鬼門道跪行裹糇糧菰蒲汗流洽衣悍怒黑體字厚誠缰子餞臘檢疫鸠占拘攣兒舉子蠟扡兩箱練習曲臨川派六朝龍蟠虎踞旄山木撥拈花摘豔碾硙漚鹭潘園捧戴鉛虎錢三強峭慘踆烏如山壓卵塞職善罷罷休折氣勢位死信陶淵明途水挽推舞詠賢操校軍諧稱謝賜花喜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