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息鼓。常示无战争,或战事已息止。《后汉书·隗嚣传》:“然后还师振旅,櫜弓卧鼓,申命百姓,各安其所。” 李贤 注:“卧犹息也。” 北周 庾信 《移齐河阳执事文》:“自疆场卧鼓,边鄙收烽,义让之行,未能朞月。” 唐 钱起 《送李九归河北》诗:“南州初卧鼓,东土復维城。” 明 刘基 《春秋明经·齐侯袭莒》:“衔枚卧鼓,出 莒 人之不意,自谓一鼓可以得 莒 矣。” 清 龚炜 《巢林笔谈·外曾祖葛芝山之死》:“寄语挥毫贵公子,櫜弓卧鼓百年餘。”
“卧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侧重,但核心解释可归纳如下:
“卧鼓”指停止击鼓,常用来表示战争结束或局势恢复平静的状态。该词由“卧”(休息、停止)和“鼓”(战鼓)组成,字面意为“将鼓放倒”,象征军事行动的终止。
军事场景
在古籍中,“卧鼓”多用于描述战事停息后的场景。例如《后汉书·隗嚣传》记载:“櫜弓卧鼓,申命百姓,各安其所”,意为收弓停鼓,让百姓安居。北周庾信《移齐河阳执事文》中“疆场卧鼓”也指边境战事平息。
引申含义
除字面意义外,该词可引申为隐蔽行动,如“卧鼓偃旗”指隐藏行军踪迹(如提到),但此用法需结合具体成语或上下文。
“卧鼓”主要用于描述战争结束或隐蔽军事行动,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周书》等古籍原文。
《卧鼓》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鼓槌平放在鼓面上。
《卧鼓》的部首为“卩”字旁,它属于抓握手的意思。它的偏旁部首有“十”、“又”、“彐”等。它的笔画数为12画。
《卧鼓》这个词的来源比较难以考证,但可以猜测它的形象可能是古人在击打鼓时,将鼓槌平放在鼓面上充分运用鼓面的共鸣。
卧鼓(網路傳統/台灣正體)
在古代,汉字《卧鼓》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具体的写法为:
仰鈸(先秦)
臥鼔(两汉)
臥鼓(宋代)
卧鼔(明清)
1. 音乐家卧鼓的样子很酷。
2. 他用力地敲打着卧鼓。
3. 小李善于演奏卧鼓。
卧琴、卧冲、卧龙、卧薪尝胆
卧槌
立鼓
白眚抱慤饱识奔窜鞭灵走石表极镔刀并臻鼻祖不惩布鼓雷门财税乘鸾子赤诏处齐呆僗调滑夺眶而出殰殈放权奉真福荫纲曹恨愤红糁会絮健陀罗僬眇吉林饥疲蹶动列光柳緑花红龙旐螺亭旅贲履穿踵决率尔人马祖猛将木鱼难乎其难佞险扭曲作直盘羞偏陲偏偏倒倒諐失勤儿秦九韶绮襦栖翔缺少瞿塘贾善治善能殊致霆雷文莫鲜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