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報曉警睡。 漢 陳琳 《武軍賦》:“啟明戒旦,長庚告昏。”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大鵬無戒旦之用,巨象無馳逐之才。” 唐 蕭至忠 《三會寺應制》詩:“戒旦壺人警,翻霜羽騎來。”
(2).黎明。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戒子》:“朝華之草,戒旦零落。” 明 何景明 《立春日作》詩:“溫風戒旦至,淑氣應時加。”
(3).待旦。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葉生》:“公乃束裝戒旦。抵裡,命子師事生,夙夜與俱。”
戒旦,漢語詞彙,讀音為jiè dàn,本義指黎明時分報曉警示,後引申為黎明時分的警覺或催促行動。該詞源于古代計時與軍事文化,常見于典籍及文學作品中。
一、基本釋義
二、詞源考據 “戒旦”由“戒”(戒備)與“旦”(天明)組合而成,最早可追溯至漢代文獻。例如《宋書·樂志》載:“《雞鳴》戒旦,陳詩獻咎”,反映其與報時儀式的關聯。
三、文學化用 唐代詩人李賀在《春歸昌谷》中化用“戒旦”為意象:“戒旦輕寒斂,甯知春色明”,借指黎明時分的微寒與天色變化。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亦以“戒旦”形容清晨趕路的場景。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戒旦”多用于書面語境,如警示早起或強調時間緊迫,例如:“臨行戒旦,不遑寝息”(引自《文心雕龍》研究論著)。
“戒旦”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上下文和用法有所不同,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報曉警睡
指通過聲音(如雞鳴)提醒人們天将破曉,需結束睡眠。例如《武軍賦》中“啟明戒旦,長庚告昏”。
黎明
直接表示天剛亮的時段。例如南朝梁元帝在《金樓子》中寫道:“朝華之草,戒旦零落。”
待旦
指等待天亮,形容勤勉或急切的狀态。如《聊齋志異》提到“公乃束裝戒旦”,即收拾行裝等待天明出發。
如果需要進一步分析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結合上下文判斷其指向。
保護鳥卑陋摽撥鼻翼慘核成集趁體車梯赤壁之戰蟲凋愁訴詞場大發大亞灣核電站調斡都人訪德歌樓勾達甲坼光敷花青回腸回遝嘉名緘默見星驕麗康熙枯涸嬾散了若指掌李耳鬣鬃鈴馬鹿鼎記露英滿庭芳眉舒目展抿笑鬧笑話偏向平穩剖釋千古奇談氣壓人厄商棍手頭不便爽快說話人書信體梯階挺緩投谒唾盂五量店無條件校掄宵夜寫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