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報曉警睡。 漢 陳琳 《武軍賦》:“啟明戒旦,長庚告昏。”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大鵬無戒旦之用,巨象無馳逐之才。” 唐 蕭至忠 《三會寺應制》詩:“戒旦壺人警,翻霜羽騎來。”
(2).黎明。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戒子》:“朝華之草,戒旦零落。” 明 何景明 《立春日作》詩:“溫風戒旦至,淑氣應時加。”
(3).待旦。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葉生》:“公乃束裝戒旦。抵裡,命子師事生,夙夜與俱。”
“戒旦”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上下文和用法有所不同,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報曉警睡
指通過聲音(如雞鳴)提醒人們天将破曉,需結束睡眠。例如《武軍賦》中“啟明戒旦,長庚告昏”。
黎明
直接表示天剛亮的時段。例如南朝梁元帝在《金樓子》中寫道:“朝華之草,戒旦零落。”
待旦
指等待天亮,形容勤勉或急切的狀态。如《聊齋志異》提到“公乃束裝戒旦”,即收拾行裝等待天明出發。
如果需要進一步分析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結合上下文判斷其指向。
戒旦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其中,“戒”是一個獨立的字,讀音為“jiè”,部首為“戈”,筆畫數為4畫。指戒除、戒止、戒絕,即不做某種行為或不接觸某種事物。
“旦”是一個獨立的字,讀音為“dàn”,部首為“日”,筆畫數為5畫。一般指天亮、太陽升起的時刻,也用來表示時間、日期。
戒旦的來源:戒旦一詞最早出現在佛教經典中,意為修行者在清晨破戒之前的時刻。後來,這個詞逐漸擴展為指每天清晨、黎明時分。
繁體字:“戒旦”在繁體字中保持不變,仍然是“戒旦”。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戒旦的“旦”字有時會寫成“| “(一),表示太陽升起的形狀,但現代漢字書寫中較少見。
例句:
1. 他每天都在戒旦之前起床鍛煉身體。
2. 修行者必須遵守戒旦,不參與娛樂活動。
組詞:戒煙、戒毒、戒酒、戒指、戒備。
近義詞:守時、守旦、遵時。
反義詞:犯時、放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