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知识;学问。《孟子·告子下》:“﹝ 乐正子 ﹞多闻识乎?”《吕氏春秋·诬徒》:“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
(2).指有学识。 宋 叶适 《参议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铭》:“今 巖老 极明,极鋭,极智虑,极闻识。”
"闻识"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现代汉语词典及古代汉语用法两个层面进行解释,具有古今用法的差异:
一、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核心含义)
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闻识"主要指通过听闻或经历所获得的知识、见闻和见解。它强调知识来源于直接的听觉感知或间接的经验积累,而非系统性的学习或书本知识。
示例用法:"他游历四方,闻识广博。"
来源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365页。
二、古汉语溯源与语义演变
在古代文献中,"闻识"常作动词使用,意为听闻并知晓、认识,强调认知过程:
例:《荀子·儒效》:"闻识杂博",指见闻广博但缺乏系统性。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第12卷第231页。
三、现代用法辨析
需注意与近义词的差异:
来源参考:吕叔湘主编.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 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54页。
结论
"闻识"一词以"听闻"为认知途径,指代碎片化、经验性的知识积累,其古今语义从动作(知晓)向名词(见闻)转化,现代汉语中属于书面化表达。
“闻识”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知识或学问
指通过听闻、学习积累的知识体系或学术修养。例如《孟子·告子下》中提到“多闻识乎?”,强调对学问的重视。在《吕氏春秋·诬徒》中,“闻识疏达”形容弟子学识广博且通达。
指有学识的人
用于形容具备深厚学问或见识的人。如宋代叶适在墓志铭中评价某人“极闻识”,即称赞其学识渊博。
总结来看,“闻识”既可指客观的学问积累,也可形容人的学识素养,需结合语境理解。
媕婀奥阻百围豹祠长痛忏礼称显雕杇滴滴搭搭地货定宁斗筲之器短墙短衣窄袖干戚舞工输孤鸟害伤好强弘惝鬨然花瓜桓伊笛护谷虫呼兰兼罗噭謈诘诉济世剧部龛靖看死抠心挖肚灵扉里摊流沔龙火衣沦杂萝卜堥敦麋聚跑片飘决飘迅气喘喘秦欢晋爱秋荼密网曲木几然糠自照人曹审刑院视同拱璧束检殊政推班违质乡合小奚奴小宰相晞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