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知识;学问。《孟子·告子下》:“﹝ 乐正子 ﹞多闻识乎?”《吕氏春秋·诬徒》:“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
(2).指有学识。 宋 叶适 《参议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铭》:“今 巖老 极明,极鋭,极智虑,极闻识。”
“闻识”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知识或学问
指通过听闻、学习积累的知识体系或学术修养。例如《孟子·告子下》中提到“多闻识乎?”,强调对学问的重视。在《吕氏春秋·诬徒》中,“闻识疏达”形容弟子学识广博且通达。
指有学识的人
用于形容具备深厚学问或见识的人。如宋代叶适在墓志铭中评价某人“极闻识”,即称赞其学识渊博。
总结来看,“闻识”既可指客观的学问积累,也可形容人的学识素养,需结合语境理解。
《闻识》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具有“知道、了解、通达事理”的意思。
《闻识》的第一个字是“闻”,它的部首是“门”,总共有8画; 《闻识》的第二个字是“识”,它的部首是“言”,总共有9画。
《闻识》来源于《论语·阳货》中的一句话:“闻识斯之谓与?”意思是“了解这个就叫做学问了吗?”
《闻识》的繁体形式是「聞識」。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变化,但《闻识》一词在古代写法中较为稳定,与现在形式基本一致。
1. 他对历史文化有着较深的闻识,深受大家的敬佩。
2. 你要多读书,多开拓眼界,才能增加你的闻识。
3. 他在各个领域的闻识都很广博,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1. 闻名:指声誉远扬,被大家所熟知。
2. 识别:指辨别事物的真伪或特征。
3. 闻达:指对各种事物有深刻的了解,通达事理。
1. 知晓:了解、知道。
2. 见识:见闻广博,有较高的知识和见解。
1. 不闻不识: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毫无了解。
2. 盲目:指没有根据、不加判断地盲从或行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