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妖豔嬌媚的神态。 五代 和凝 《何滿子》詞之一:“正是破瓜年幾,含情慣得人饒。桃李精神鸚鵡舌,可堪虛度良宵。”
“桃李精神”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成語,其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
形容妖豔嬌媚的神态,多用于描寫女性姿态或文藝作品中的豔麗意象。這一含義源自五代詞人和凝的《和滿子》詞:“桃李精神鹦鹉舌,可堪虛度良宵”。
需與“桃李滿天下”(比喻培養衆多優秀學生)嚴格區分。兩者雖均含“桃李”,但語義無關聯。
建議使用時注意上下文,避免與教育類成語混淆。如需引用教育相關含義,建議優先使用“誨人不倦”“春風化雨”等明确表述。
桃李精神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拆分的部首和筆畫組成。它的部首是“木”;它的筆畫數是11。
桃李精神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孟子·告子上》:“或曰:‘以國人之多,何必智者為輔?’孟子曰:‘桃李者,春日之美也;所以過眼者,皆非桃李也。’”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桃李精神的含義是指人才培養和教育方面的精神,意味着隻有具備高尚品德和美好才能的人才才能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材。
傳統繁體字寫法中,“桃”字由兩個部分組成,上半部分是“蔔”,下半部分是“木”,表示桃樹。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相比,字形可能有所不同。
示例句子:“他一直恪守着桃李精神,盡力培養每一個學生的才能。”這個句子中,桃李精神指的是教育者将每個學生都視為花朵,培養他們成長為有用之才的精神。
其他與桃李精神相關的詞彙包括:桃園、桃李滿天下、桃李盈門。這些詞彙都與培養人才和發展社會有關。
而與桃李精神相反的詞彙是“過眼雲煙”,指的是沒有真正的價值和意義,隻是一閃而過的東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