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ke inquiries;have interest in] 打听渡口,引申为探求途径或尝试
使子路问津焉。——《论语·微子》
遂无问津者。——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
(1).询问渡口。《论语·微子》:“ 长沮 、 桀溺 耦而耕, 孔子 过之,使 子路 问津焉。” 宋 陆游 《郊行》诗:“ 桐君山 路无多远,元自知津莫问津。” 清 曹寅 《渡潞河题壁》诗:“水流沙阔岸无尘,策马东来此问津。”
(2).寻访或探求。 晋 陶潜 《桃花源记》:“ 南阳 刘子驥 ,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南朝 梁 沉约 《桐柏山金庭馆碑》:“寻师讲道,结友问津。” 唐 方干 《上越州杨岩中丞》诗:“试把十年辛苦志,问津求拜碧油幢。”
(3).比喻探问价格或情况(多用于否定句)。 阿英 《津平日记选·一九四九年四月十五日》:“一般售价,至少高过 沉市 十倍,不敢问津。” 冯骥才 《雕花烟斗》:“他落魄了,被人遗忘了,无人问津了。”
“问津”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问津”原指询问渡口的位置,后引申为探问、尝试或关注某事。《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探询渡口,比喻探问价格或情况”(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现代用法中多表示对某事物产生兴趣并试图介入,如“无人问津”形容事物受冷落。
二、词源演变 该词源自《论语·微子》:“使子路问津焉”,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派弟子询问渡口典故。汉代郑玄注解说“津,济渡处”,印证其本义与渡河相关(来源:《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魏晋时期开始出现比喻义,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后遂无问津者”。
三、语义扩展 现代汉语中衍生出三层含义:
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特别指出,该词保留着从具体到抽象的典型语义演变特征,是研究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案例(来源: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修订版)。
“问津”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结合不同来源信息归纳如下:
以上解析综合了经典文献释义、词义演变及现代用例。若需进一步探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可参考《论语》《桃花源记》等原文。
巴黎子保持霸史偿息禅斋趁墒创歴绰楔存活倒挂第一把手洞啓斗擞独幸渎职法律效力放大炮凤鹓分局贲军粉饰分磔裹抹故壤海量核反应堆厚此薄彼混轩狐嵌践帝江鲤教师家庭妇女近着罽绣军禁量力而行脸相帽帬鸣盛明征鹏鹗朴陋强步浅熟清歌让事仁羿瑞采三亲六眷讪牙闲嗑失步石房十年九荒腆颜通俗易懂退人土阶茅屋托逃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