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記錄史實。 周 代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漢 代以後,起居注官侍天子左右記錄言行。 漢 王粲 《為劉荊州與袁尚書》:“且當先除 曹操 ,以卒先公之恨,事定之後,乃議兄弟之怨,使記注之士,定曲直之評,不亦上策邪?” 唐 柳虬 《上周太祖書》:“而 漢 魏 已還,密為記注,徒聞後世,無益當時,非所謂将順其美,匡救其惡者也。”《金史·孟浩傳》:“ 浩 對曰:‘良史直筆,君舉必書。帝王不自觀史,記注之臣乃得盡其直筆。’”
(2).起居注;編年實錄。 隋 牛弘 《請開獻書表》:“故知衣冠軌物圖畫記注,播遷之餘,皆歸 江左 。”《資治通鑒·唐文宗開成四年》:“上就起居舍人 魏謩 取記注觀之。” 胡三省 注:“記注,即起居注。”
(3).記述、注釋。 清 尤侗 《餘賓碩<金陵覽古>序》:“駕言出遊,匝月而窮其勝,得詩六十首,首各記注。”
(4).挂懷,關注。 陳夔龍 《夢蕉亭雜記》卷一:“乃工科給事中 王培佑 ,日前因事召見,奏言拳民忠勇可用,頗蒙記注。”
猶記錄。《後漢書·律曆志論》:“歷載彌久,暨於 黃帝 ,班示文章, 重 黎 記註。”《舊唐書·柳登傳》:“然 芳 勤於記註,含毫罔倦。” 清 趙翼 《餘既答稚存黃金之嘲乃又有詩來索戰再作長句報之》:“我将請司甲乙帳,朱出墨入煩記註。”
“記注”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1. 記錄、記載(動詞性):
指用文字把事情、言論、活動等記錄下來。這是“記注”最核心的含義,強調文字留存的行為和功能。
例證:
《舊唐書·褚遂良傳》中提到史官的職責:“記注起居,裁成典策。” 意指史官記錄帝王言行,最終編纂成典籍。
清代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強調史書應“據事直書,善惡自見”,體現了對曆史記注真實性的要求。
2. 古代史官的一種職務或記錄文體(名詞性):
特指古代史官(如起居注官)對帝王言行、朝廷政事的實時記錄,後也泛指官方曆史檔案或實錄性質的文字。
例證:
《新唐書·百官志》載:“起居郎二人,掌記注天子起居。” 這裡的“記注”指史官記錄皇帝日常言行的職責。
宋代歐陽修《論史館日曆狀》雲:“記注之體,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 說明“記注”具有編年體例的特征。
現代使用與延伸:
在現代漢語中,“記注”的動詞性含義(記錄、記載)仍見于書面語或學術語境,但使用頻率較低;其名詞性含義(史官記錄)則多用于曆史研究領域,指代古代官方史料編纂制度。
權威參考來源:
“記注”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核心含義與曆史記錄相關,後衍生出注釋、關注等用法。不同語境需結合具體文獻分析,如古代史書多指前兩義,文學作品中可能涉及後兩義。
霸陵醉尉謗書崩克表目鼻窦炎逼聳步光操斧伐柯充當沖閑穿花納錦除陌楚肆麤缪東臯計翻箱倒箧風筝紛劇輻射對稱扶輿宮者苟完鼓搗股匪弘簡鴻芘胡底翬衣家道從容賈粥積牍舊迹即興課率雷蜞兩如直連遱胪布緑拗兒埋缊毛藍布免去莫然南北卷難心熱擦乳羝衰城衰正霜候説诨話梳洗淑貞酸怆歲功土祇霞繃賢傑斜徑颉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