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蚊裯 ”。蚊帐。《南史·崔祖思传》:“ 宋武 节俭过人, 张妃 房唯碧綃蚊幬, 三齐 苮席。” 唐 元稹 有《张旧蚊幬》诗。 宋 陆游 《夏日杂题》诗之二:“新缝细葛作蚊裯,簟展风漪凛欲秋。”
“蚊帱”是蚊帐的古代别称,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析:
1. 基本释义
“蚊帱”读作wén chóu(注音:ㄨㄣˊ ㄔㄡˊ),由“蚊”和“帱”两字组成:“帱”在古汉语中意为“帐子”或“覆盖”,合称即指防蚊的帐幕。该词属于左右结构的汉语词汇。
2. 历史文献引证
3. 与现代词汇的关联
“蚊帱”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蚊帐”。根据史料,蚊帐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齐桓公曾使用“翠纱之帱”防蚊,可见“帱”为早期对帐幕的称谓。
4. 材质与功能
古代蚊帱多采用轻薄的纱、葛或丝绸制成,兼具透气性与防蚊效果。如宋代陆游诗中提到的“细葛”材质,即指用细麻布缝制的蚊帐。
总结
“蚊帱”是蚊帐的古称,体现了汉语词汇的演变与古代生活智慧。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防蚊用具的演变,可参考《南史》及唐宋诗词等文献。
蚊帱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用来防止蚊虫入侵的帷幕或屏障。蚊帱常常使用在床上,可以有效地遮挡蚊虫,保护人们的睡眠。
蚊帱的拆分部首是虫,指示了与昆虫相关的意义。蚊帱的总共13个笔画。
蚊帱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它是由“蚊”和“帱”两个字组合而成。其中,“蚊”表示蚊子,而“帱”表示帷幕或屏障。在繁体字中,蚊帱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蚊帱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一种古代写法是“蚊罩”,指的是用来遮挡蚊虫的罩子或屏障。另一种古代写法是将“帱”字写作“幠”,而字义不变。
1. 妈妈在我们的床上安装了一张蚊帱,以免蚊虫咬我们。
2. 外出野游时,在帐篷周围悬挂蚊帱可以防止蚊虫的入侵。
蚊叮、蚊虫、帷幕、帐篷、入侵。
蚊纱、蚊帐。
通风、透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