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代風格的篆書。 明 陶宗儀 《辍耕錄·印章制度》:“白文印皆用 漢 篆,平正方直,字不可圓,縱有斜筆,亦當取巧寫過。”
漢篆是漢代篆書的統稱,屬于小篆體系,但在字形和筆法上融入了隸書的特點,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漢篆指漢代通行的篆書字體,以秦小篆為基礎演變而來,字形趨于方正,筆畫平直且偶帶隸意。其名稱源于朝代歸屬,主要用于印章、碑刻、青銅器等莊重場合。
曆史背景
秦代李斯統一文字為小篆後,漢代繼承并發展了這一字體。因隸書逐漸普及,漢篆在書寫時受到隸書筆法影響,形成“體格近方,筆法摻隸”的特征。
藝術特點
代表作品
典型漢篆作品包括《袁安碑》《袁敞碑》《祀三公山碑》等,這些碑刻展現了漢代篆書的成熟形态。
與秦篆的區别
秦篆(小篆)強調圓潤勻稱,而漢篆因實用需求轉向方正簡樸,并吸收隸書元素,形成更易書寫的風格。
如需進一步了解漢篆的具體碑刻或書法技法,可查閱權威書法史資料或漢代金石學文獻。
《漢篆》指的是漢字的古代書法形式,也叫做“古篆”。它是中國書法中的一種重要流派,代表了古代秦漢時期的字體形式。
《漢篆》的拆分部首是“氵”(三點水),它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字形部首。這個部首代表了與水相關的意義。
《漢篆》的書寫筆畫一般為6畫,其中包括橫、豎、撇、捺、點等形态。
《漢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隨着時間的推移,在秦漢時期逐漸發展成熟。它是日後隸書、楷書等字體演變的基礎。
漢篆的繁體字稱為“漢篆”,在台灣、香港等地仍然廣泛使用。與簡體字的漢篆書寫形式略有不同,更加保留了古代字形的特點。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有所不同。古人使用毛筆蘸墨,以懸筆勢寫,每個字形都經過特定的筆畫順序。字形的結構較為統一,相對規整。
漢篆風格的古漢字書法充滿了古樸和韻味,例如:
1. 《史記》中的“兵”字:戋戋者,戰也,卒也。兵,兵卒之巢也。從人,戈之從二曰兵。象人戈踞從者曰将。象人戈讨敵曰攻。兵象人戈讨戈曰鬥。
2. 《詩經》中的“風”字:邦畿如浸,田畯如亟。言勉行刺,至于鬥闘。東陽維哲,示我其姓。伊陽維程,宅将畎畝。風雨如晦,星火燎原。
組詞:漢篆研究、古代漢篆、篆刻藝術。
近義詞:古篆、漢字磚刻。
反義詞:隸書、楷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