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與幼年。語出《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漢書·平帝紀》:“及眊悼之人刑罰所不加,聖王之所制也。” 顔師古 注:“八十曰眊,七年曰悼。眊者老稱,言其昏暗也。悼者,未成為人,於其死亡,可哀悼也。”
“眊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眊悼(拼音:mào dào)指老年與幼年的合稱,通常用于描述年齡的兩極階段。
經典出處
源自《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
漢代班固《漢書·平帝紀》進一步引用:“及眊悼之人,刑罰所不加,聖王之所制也。” 此處強調對老人和幼童的寬宥政策。
結構分析
該詞為并列結構,由“眊”(老年)和“悼”(幼年)組合而成,體現古代對年齡階段的劃分。
“眊悼”是古代對老年與幼年的統稱,承載禮制文化中對特殊年齡群體的關照。其釋義和用法可通過《禮記》《漢書》等文獻進一步驗證。
《眊悼》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的意思是指雖然人已經死去,但令人懷念的念想、哀悼和思念之情。
這個詞可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目(mù)和忄(心旁),目通常表示與視覺有關,而心旁表示與情感有關。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眊悼》一詞源于中國古代文化,起源于《大雅·蕩》一文中的表述:“永言配命,眊悼民之傷。”這句話表達了對死者的懷念之情和對喪失的痛苦。
在繁體中文中,《眊悼》的字形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分别是篆書和隸書。篆書是中國先秦時期的一種字體,筆畫變形,形态方正剛硬。隸書則出現于漢代,字體間距較開,線條流暢。
以下是一些使用《眊悼》這個詞的例句:
1. 在他的離世之後,親友們對他滿懷着眊悼之情。
2. 我們仍然能夠通過詩歌和音樂來表達我們對死者的眊悼之情。
與《眊悼》有關的組詞可包括:
- 眊思:對死者的思念之情。
- 悼念:對死者的哀悼。
- 想念:對某人的思念。
- 緬懷:對已逝去的人或事物的懷念和敬意。
與《眊悼》相近的詞有:
- 哀思:對死者的悼念。
反義詞可以是:
- 歡快:心情愉快的意思,與悲傷相反。
總之,《眊悼》這個詞彙傳達了對已故之人的思念、哀悼和悲傷之情。它在古代漢字中的使用和寫法有所不同,但在現代漢字中依然保持其獨特的意義和價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