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怠解 ”。懈怠;松懈。《漢書·高帝紀上》:“ 張良 曰:‘此獨其将欲叛,恐其士卒不從,不如因其怠懈擊之。’”《漢書·王莽傳下》:“二年正月,以州牧位三公,刺舉怠解。” 顔師古 注:“解,讀曰懈。”《南史·王華傳》:“奴子怠懈,行不及我。” 明 方孝孺 《省躬殿銘》:“下察民情,上祇天戒,鹹省諸躬,無時怠懈。”
“怠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拆解為兩部分:
整體含義:形容因缺乏動力或責任感而表現出懶散、松懈的狀态,常用于描述工作、學習或日常事務中的消極态度。例如:“長期怠懈會導緻能力退化。”
使用特點:
例句:
該詞強調主觀上的消極狀态,與客觀條件限制導緻的“力不從心”不同。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疲倦”“勞累”等生理性詞彙混淆。
怠懈(dài xiè)是一個動詞,意思是做事情不認真、松懈、疏忽或懈怠。
拆分部首和筆畫:怠懈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心”,右邊是“止”;它的總筆畫數為13。
來源:怠懈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天下篇》中,當中有一句話寫道:“神農至德,含生之室,如是則可以長年,怠懈則其室厭。”這裡的怠懈意為懶惰或懈怠。
繁體:怠懈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怠懈」。
古時候漢字寫法:《說文解字》中的怠懈寫法為「慆惰」,在隸書中寫作「懨」。
例句:
1. 他對自己的工作怠懈不堪,因此被上司批評了。
2. 隻有勤奮努力,才能避免怠懈的心态。
3. 平日裡對學習怠懈的學生,很難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組詞:怠慢、懈怠、懈弛、怠惰、怠工。
近義詞:懶散、懶惰、遊手好閑。
反義詞:勤勉、努力、嚴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