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壇拜将的意思、登壇拜将的詳細解釋
登壇拜将的解釋
《史記·淮陰侯列傳》:“ 何 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将如呼小兒耳,此乃 信 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塲。具禮,乃可耳。’王許之。”後因以“登壇拜将”借指任命将帥或委以重任。 唐 楊炯 《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 貞觀 八年詔特進代國公 李靖 為行軍大總管,登壇拜将,授鉞行師。”亦作“ 登臺拜将 ”。《說嶽全傳》第四回:“這瀝泉原是神物,令郎定有登臺拜将之榮。”
詞語分解
- 登壇的解釋 .登上壇場。古時會盟、祭祀、帝王即位、拜将,多設壇場,舉行隆重的儀式。《三國志·魏志·臧洪傳》:“昔 張景明 親登壇喢血,奉辭奔走,卒使 韓牧 讓印,主人得地。”《文選·陸倕<石阙銘>序》:“命旅緻屯
- 将的解釋 将 (將) ā 快要:将要。将至。将來。即将。 帶領,扶助:将雛。扶将。将軍。 拿,持:将心比心。 把:将門關好。 下象棋時攻擊對方的“将”或“帥”。 用言語刺激:你别将他的火兒了。 保養:将養。将息
網絡擴展解釋
“登壇拜将”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最早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了蕭何建議劉邦以隆重儀式拜韓信為大将的故事。劉邦原本隨意任命将領,蕭何指出需“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以顯鄭重,後劉邦依此登壇拜将,韓信因此被委以重任。
二、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指古代任命将帥時的隆重儀式,需設壇場、行齋戒禮,體現對軍事統帥的尊重。
- 引申義:後泛指任命重要職位或委以重大責任,尤其用于軍事、政治領域的首腦人物。
三、用法與特點
- 語法結構:連動式成語,通常作謂語,中性色彩。
- 近義表達:如“授钺行師”(出自唐代楊炯《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
- 文學用例:清代《說嶽全傳》第四回中提及“登台拜将”,進一步擴展了其應用場景。
四、例句參考
- 曆史語境:“貞觀八年,诏李靖為行軍大總管,登壇拜将,授钺行師。”(唐·楊炯)
- 小說描寫:“這瀝泉原是神物,令郎定有登台拜将之榮。”(清·錢彩《說嶽全傳》)
該成語既保留了曆史典故的儀式感,又衍生出對重要職位任命的象征意義,常見于描述權威任命或重大責任托付的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登壇拜将,這個詞的意思是古代臣子或将軍在朝廷或軍隊中表達忠誠、敬意或求見的行為。現在我們來拆分一下這個詞的部首和筆畫。登這個字的部首是癶,共五畫;壇的部首是土,共七畫;拜的部首是扌,共八畫;将的部首是寸,共十畫。
《登壇拜将》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禮儀和君臣關系。在古代中國,朝廷和軍隊中有許多儀式和規矩,其中登壇拜将就是一項重要的儀式。古代帝王或高級官員會站在高壇上,臣子或士兵要先向壇下行拜,表達對上級的敬意和忠誠。
關于繁體字,登壇拜将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登壇拜將。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些不同于現在。登壇拜将在古代的寫法為登壇拜將,除了外形有些差異外,意思和現代寫法是一樣的。當然,古代的字體風格也會有所變化。
示例句:臣子心存忠誠,每次登壇拜将都倍感榮幸。
和登壇拜将相關的詞組有:登堂入室、朝拜、尊崇。
這個詞沒有明顯的反義詞,但可能的近義詞包括拜見、敬禮。
希望這些回答能滿足你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