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安貌。 明 李东阳 《泊故城》诗:“自从违京邑,道路屡危臲。”
“危臲”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现有资料归纳如下:
基本释义
读音为wēi niè,意为“不安的样子”,多用于描述心理或处境上的不安定状态。
出处与例证
源自明代李东阳《泊故城》诗句:“自从违京邑,道路屡危臲。” 此处通过“危臲”刻画了旅途中的颠簸与不安,体现其文学性用法。
用法特点
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常见于古典诗文或特定语境下的书面表达,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含义。
补充说明
需注意,当前搜索结果来源权威性较低,建议进一步查阅《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工具书或权威古籍数据库以确认更详尽的释义及用例。
若需深入探究,可结合具体文献中的语境分析其引申义或情感色彩。
《危臲》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意思是形容极度危险或危急。形容一个局势或情况非常严峻,需要引起高度警觉。
《危臲》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危(wēi)和臲(niè)。危部首在上方,而臲部首在下方。
《危臲》的笔画数为11画。危部首有6画,臲部首有5画。
《危臲》的来源并没有确切的记载。类似的古代文献中没有找到相关记录。这个词在古代并不常见,所以关于它的起源仍然是一个谜。
在繁体中,危臲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危臲」。
古代的汉字写法和现代有一些不同。在古时,危臲的写法为「危矢囟」。可以看出,矢部分写在了危字的旁边,而囟部分写在了危字的上面。
1. 这个森林里有一只危臲的动物,我们必须小心。
2. 他的生活陷入了危臲之中,急需帮助。
危急、危险、危机、危害、危亡等。
危险、危急、危机、危殆等。
安全、稳定、平安、安宁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