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末尾。如:生产季节的开始和尾末。
(2).尾宿之末。《新唐书·历志三上》:“霜降六日,日在尾末,火星初见,营室昏中,於是始脩城郭、宫室。”
"尾末"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复合语义结构的词汇,由"尾"与"末"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其定义为"事物最终的部分或阶段",既可用于具象空间概念,如竹简的末端(《后汉书》有"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必将尾末有识"),也可指抽象时间概念,如四季之末的冬季(《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日在尾末")。
从语源学角度考察,"尾"在甲骨文中作人臀后系尾饰之形,引申为末端;"末"在金文中象树梢形,《说文解字》释为"木上曰末"。二者结合形成强化式复合词,常见于先秦典籍,后逐渐被"末尾"替代。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特别指出:"凡物之端皆曰末,引伸之则时之终、事之结皆曰末"。
该词的现代用法多保留在特定语境中,如传统历法术语"岁在尾末"指年终时节,或文献学领域描述典籍的跋尾部分。需要注意的是,在普通话规范使用中更推荐使用"末尾","尾末"多见于古籍引述或特殊修辞表达。
(主要参考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汉典网字源解析、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校订本)
“尾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指事物的最后阶段或末尾部分,常用于描述时间、过程或活动的结束阶段。例如:“生产季节的开始和尾末”。该用法强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收尾阶段,属于日常语境中的常见表达。
在古代天文学中特指“尾宿之末”,即二十八宿中尾宿的末端。例如《新唐书·历志三上》记载:“霜降六日,日在尾末,火星初见”,描述了星象位置与节气的关系。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汉典、查字典等权威来源,完整古籍引用可参考《新唐书》原文。)
阪泉罢任璧翣才淑猜诈曹官出舍寸心大包干得鹿调率杜口绝言峨嵋二适芳醁费神棼刍附赘根生土长工程热物理学跪乘觳抵回弹火冕界域金粉南朝鯨波鼉浪京省锦缬剧辞叩祝冷淘烈烈轰轰陋室螺子黛谩神萌发孟飨靡遑明驼使密文鎗然荞丝泣路青房轻武七情虬螑棋艺驱山饶剧上星期删正绳责湿云水斗殊类太平翁翁消釂下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