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蟬花的意思、蟬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蟬花的解釋

(1).一種菌類植物,寄生于蟬的幼蟲體上。幼蟲死後,菌抽莖成長,頂端有花茸生,故又稱蟬茸。 宋 姚寬 《西溪叢語》卷下:“ 成都 有草名蟬花。今有乾者,視之,乃蟬額裂面抽莖,上有花。善治目,未知如何用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三·蟬花》﹝集解﹞引 唐慎微 曰:“蟬花所在有之,生苦竹林者良。花出頭上,七月采。”

(2).蟬的一種。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三·蟬花》:“花冠以像名也……古俗謂之胡蟬, 江 南謂之螗, 蜀 人謂之蟬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蟬花(學名:Cordyceps cicadae),又稱蟬蛹草、蟬茸,是一種具有重要藥用價值的蟲生真菌,其名稱源于其獨特的生長形态——寄生在蟬科昆蟲若蟲或蛹體上,形成形似花朵的子實體。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生物學特征及傳統應用角度詳解其含義:

一、漢語詞典釋義

  1. 字義解析

    • 蟬:指蟬科昆蟲,幼蟲栖息土中,成蟲栖于樹木。
    • 花:喻指真菌寄生後形成的棒狀子座,形如花朵。

      合稱“蟬花”,即“蟬體上生長的花狀真菌”,屬蟲草類藥材(《中藥大辭典》)。

  2. 傳統記載

    宋代《證類本草》載:“蟬花,所在皆有,生苦竹林者良。七月采,味甘寒,無毒,主小兒天吊,驚痫瘛疭”,明确其藥用起源(《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卷二十三)。

二、生物學特征

  1. 寄生過程

    蟬花真菌(Isaria cicadae)孢子侵入蟬若蟲體内,菌絲蔓延并消耗養分,最終從蟲體頭部萌發單根或分枝的子座,形成“蟲”“草”複合體(《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2. 形态辨識

    • 蟲體部分:棕黃色蟬蛹,長2–5厘米,腹面有足8對。
    • 子座部分:灰白色至淡褐色,棒狀或鹿角狀分枝,長1–8厘米(《中華本草》蟲草類條目)。

三、藥用價值與傳統應用

  1. 性味歸經

    性寒,味甘;歸肝經。傳統用于明目退翳、定驚鎮痙(《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卷)。

  2. 功效記載

    • 《雷公炮炙論》:“治小兒夜啼,驚悸不眠。”
    • 《本草綱目》:“功同蟬蛻,兼能止瘧”,強調其疏風清熱、息風止痙之效(人民衛生出版社校注本)。
  3. 現代研究

    蟬花含腺苷、蟲草素及多糖類成分,具有免疫調節、抗腫瘤及腎保護作用(《中國蟲草研究》期刊,2018年綜述)。

四、與冬蟲夏草的關聯

蟬花與冬蟲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同屬蟲草菌,但寄主(蟬 vs. 蝙蝠蛾幼蟲)及分布(亞熱帶 vs. 高寒地區)迥異。明代《本草綱目》已對二者分類記載,蟬花應用曆史更早(中國科學院《中國真菌志》第32卷)。

蟬花是中華傳統藥物中“蟲草”的重要成員,其名直述形态特征,藥用曆史可溯至唐宋,現代研究證實其活性成分與冬蟲夏草類似,為珍稀藥用真菌資源。

網絡擴展解釋

蟬花是一種兼具生物特性和藥用價值的特殊生物體,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一、生物特性

  1. 本質與形成
    蟬花是麥角菌科真菌(如蟬拟青黴)寄生在蟬類若蟲體内的複合體,學名Cordyceps Sobolifera。其形成過程為:蟬幼蟲被真菌感染後,菌絲吸收蟲體營養,最終幼蟲僅剩軀殼,菌體頂端長出子座并分枝開花,形似皇冠,故别名“冠蟬”。

  2. 外觀特征
    蟲體表面覆蓋灰白色菌絲,子座呈細長圓柱形,頂端膨大,顔色多為黑褐色,孢子粉呈乳黃色。

二、分布與分類

主要分布于中國四川、雲南等竹林茂密地區。根據寄主不同,野生蟬花可分為感染竹蟬的“金蟬花”和其他蟬類的普通蟬花。

三、藥用價值

  1. 傳統功效
    中醫認為其性甘寒,可疏散風熱、明目退翳(改善目赤腫痛)、熄風止痙(緩解小兒驚風),常用于治療發熱、夜啼等症。

  2. 現代研究
    具增強免疫力、抗疲勞、調節内分泌、保護心血管及潛在抗腫瘤作用,對女性月經不調、更年期症狀有一定緩解效果。

四、文化寓意

在民間傳說中,蟬花象征吉祥與長壽,常作為饋贈禮品傳遞祝福。其生物特性與冬蟲夏草類似,但寄主和成分存在差異。


提示:如需了解蟬花的食用方法或禁忌,建議查閱中醫典籍或咨詢專業醫師。

别人正在浏覽...

愛窩窩安家百僚半個前程邊縫插闆蟾諸淳言單口相聲登基點句鞮象讀書筆記法律文件方者分煙析産浮客戆拙謌詩公先夠了關源鬼裡鬼谷碌碌海井號手槐行諱老疆梁積草屯糧結痂計挂淨角揪鬥機械手毛豆南柯一夢片甲無存漂麥平白無故破顔一笑遣俘七符六诏企戶犬牙盤石缺漏麇集砂磴語繩督射蝨舒爽四合伺瑕導蠙騰辨題旌裼衣透息頭一無二吐文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