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蝉花的意思、蝉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蝉花的解释

(1).一种菌类植物,寄生于蝉的幼虫体上。幼虫死后,菌抽茎成长,顶端有花茸生,故又称蝉茸。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下:“ 成都 有草名蝉花。今有乾者,视之,乃蝉额裂面抽茎,上有花。善治目,未知如何用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三·蝉花》﹝集解﹞引 唐慎微 曰:“蝉花所在有之,生苦竹林者良。花出头上,七月采。”

(2).蝉的一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三·蝉花》:“花冠以像名也……古俗谓之胡蝉, 江 南谓之螗, 蜀 人谓之蝉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蝉花(学名:Cordyceps cicadae),又称蝉蛹草、蝉茸,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虫生真菌,其名称源于其独特的生长形态——寄生在蝉科昆虫若虫或蛹体上,形成形似花朵的子实体。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生物学特征及传统应用角度详解其含义:

一、汉语词典释义

  1. 字义解析

    • 蝉:指蝉科昆虫,幼虫栖息土中,成虫栖于树木。
    • 花:喻指真菌寄生后形成的棒状子座,形如花朵。

      合称“蝉花”,即“蝉体上生长的花状真菌”,属虫草类药材(《中药大辞典》)。

  2. 传统记载

    宋代《证类本草》载:“蝉花,所在皆有,生苦竹林者良。七月采,味甘寒,无毒,主小儿天吊,惊痫瘛疭”,明确其药用起源(《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二十三)。

二、生物学特征

  1. 寄生过程

    蝉花真菌(Isaria cicadae)孢子侵入蝉若虫体内,菌丝蔓延并消耗养分,最终从虫体头部萌发单根或分枝的子座,形成“虫”“草”复合体(《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2. 形态辨识

    • 虫体部分:棕黄色蝉蛹,长2–5厘米,腹面有足8对。
    • 子座部分:灰白色至淡褐色,棒状或鹿角状分枝,长1–8厘米(《中华本草》虫草类条目)。

三、药用价值与传统应用

  1. 性味归经

    性寒,味甘;归肝经。传统用于明目退翳、定惊镇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

  2. 功效记载

    • 《雷公炮炙论》:“治小儿夜啼,惊悸不眠。”
    • 《本草纲目》:“功同蝉蜕,兼能止疟”,强调其疏风清热、息风止痉之效(人民卫生出版社校注本)。
  3. 现代研究

    蝉花含腺苷、虫草素及多糖类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及肾保护作用(《中国虫草研究》期刊,2018年综述)。

四、与冬虫夏草的关联

蝉花与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同属虫草菌,但寄主(蝉 vs. 蝙蝠蛾幼虫)及分布(亚热带 vs. 高寒地区)迥异。明代《本草纲目》已对二者分类记载,蝉花应用历史更早(中国科学院《中国真菌志》第32卷)。

蝉花是中华传统药物中“虫草”的重要成员,其名直述形态特征,药用历史可溯至唐宋,现代研究证实其活性成分与冬虫夏草类似,为珍稀药用真菌资源。

网络扩展解释

蝉花是一种兼具生物特性和药用价值的特殊生物体,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

一、生物特性

  1. 本质与形成
    蝉花是麦角菌科真菌(如蝉拟青霉)寄生在蝉类若虫体内的复合体,学名Cordyceps Sobolifera。其形成过程为:蝉幼虫被真菌感染后,菌丝吸收虫体营养,最终幼虫仅剩躯壳,菌体顶端长出子座并分枝开花,形似皇冠,故别名“冠蝉”。

  2. 外观特征
    虫体表面覆盖灰白色菌丝,子座呈细长圆柱形,顶端膨大,颜色多为黑褐色,孢子粉呈乳黄色。

二、分布与分类

主要分布于中国四川、云南等竹林茂密地区。根据寄主不同,野生蝉花可分为感染竹蝉的“金蝉花”和其他蝉类的普通蝉花。

三、药用价值

  1. 传统功效
    中医认为其性甘寒,可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改善目赤肿痛)、熄风止痉(缓解小儿惊风),常用于治疗发热、夜啼等症。

  2. 现代研究
    具增强免疫力、抗疲劳、调节内分泌、保护心血管及潜在抗肿瘤作用,对女性月经不调、更年期症状有一定缓解效果。

四、文化寓意

在民间传说中,蝉花象征吉祥与长寿,常作为馈赠礼品传递祝福。其生物特性与冬虫夏草类似,但寄主和成分存在差异。


提示:如需了解蝉花的食用方法或禁忌,建议查阅中医典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别人正在浏览...

闭口不言长条子乘虚蹈隙楚娇春年撺调獃头獃脑当厄定立斗螘妒火咄咄独语二十四诗品福舆高才绝学葛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拐杖馆驿寒蛩汗褟蕙兰梦汇演价例见风是雨酱瓜儿笺天骄大搅搅金房进窥金轮旷如困勉下学来效领悟说荔支香鸾翔毛蓝蒙受慕嫪南戒浓笑弃觚轻隽秋涨赏贡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狮子滚绣球髓饼台格泰武棠棃同心圆屠门嚼顽皮赖肉仙音胁唬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