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局势不安宁、面临危急的国家。《战国策·东周策》:“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寳也。”《史记·苏秦列传》:“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后汉书·独行传·李业》:“危国不入,乱国不居。”
(2).危害国家。《晏子春秋·问上十七》:“不从欲以劳民,不修怒而危国。”《史记·李斯列传》:“臣闻之,臣疑其君,无不危国;妾疑其夫,无不危家。”《后汉书·杨震传》:“昔 郑严公 从母氏之欲,恣骄弟之情,几至危国,然后加讨,《春秋》讥之。”
“危国”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需根据具体语境区分理解:
指处于动荡不安、面临重大危机的国家。例如:
指行为或政策导致国家陷入危险境地。例如:
《后汉书·独行传》提出“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体现了古代士人对政治环境的审慎态度,既包含对“危国”局势的警惕,也隐含避免参与危害国家行为的价值观。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战国策》《史记》《后汉书》等典籍的用法。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汉典等权威古籍数据库。
《危国》是一个中国成语,意思是国家面临危险或处于危险的状况。这个词主要用来形容国家局势不稳定或面临重大危机的状态。
《危国》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字:危(wēi)和国(guó)。
部首:危(丶)和国(囗)。
笔画:危(6画)和国(4画)。
《危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十九年》一文中,描述了晋国处于战争状态下的危机。
《危国》的繁体写法为「危國」。
在古时的汉字写法中,危的形状有所不同,常见的写法是「衛国」,意思相同。
1.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正面临着危国的局面。
2. 这位政治家通过稳定局势,成功化解了危国的局面。
1. 危机:指在重要事项上出现紧急、严重的问题,容易导致严重后果。
2. 危险:表示可能受到威胁、伤害或引发不良后果的状态。
1. 危殆:指处境危险,可能出现严重后果。
2. 紧急:形容情况迫切、需要立即处理的状态。
安定:指状态稳定、平安无事的状况。
稳定:表示事情或情况处于稳定、平衡的状态。
跋前踬后鬓烟不旋踵沧浪叟劖言劖语臣卫翅膀传吏寸辖制轮当锅电梯兜得转腓肠肌凤郎蜂芒改旧鬼胎酣睡赫拉恒姿鹘打雁诙怪嘉勋极目远望惊壮九本久已后渴盼匡矫揆理度情珞珞罗曼史毛纺逆流而上莩末平浮帡覆贫铗千般汧国峭絶嶔崖穷薄如狼如虎顋巴赛馔生不遇时神行施散识遇水袖速拙桃源嬥包儿听听透气王李危柱无慙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