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局势不安宁、面临危急的国家。《战国策·东周策》:“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寳也。”《史记·苏秦列传》:“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后汉书·独行传·李业》:“危国不入,乱国不居。”
(2).危害国家。《晏子春秋·问上十七》:“不从欲以劳民,不修怒而危国。”《史记·李斯列传》:“臣闻之,臣疑其君,无不危国;妾疑其夫,无不危家。”《后汉书·杨震传》:“昔 郑严公 从母氏之欲,恣骄弟之情,几至危国,然后加讨,《春秋》讥之。”
危国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内涵的古典词汇,其核心含义围绕“国家安危”展开。根据权威辞书解释,该词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基本释义
“危国”指局势危急、面临倾覆风险的国家。《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为“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强调政权或社稷的不稳定状态。例如《韩非子·五蠹》中“外事诸侯,内耗其国,伺其危险之陂以恐其主”,即描述内外交困的危国境遇。
古代用法延伸
在先秦文献中,“危国”亦可作动词使用,意为“危害国家”。《辞源》引《战国策·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此亦淖齿、李兑之类也,臣恐后世之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其中“危国”暗指权臣行为对国家造成的威胁。
现代语义引申
现代汉语中,“危国”一词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语境,形容政权崩溃前的状态。例如《中国历史大辞典》在分析晚清政局时,以“危国”概括鸦片战争后主权丧失、内乱频发的社会形态。
“危国”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需根据具体语境区分理解:
指处于动荡不安、面临重大危机的国家。例如:
指行为或政策导致国家陷入危险境地。例如:
《后汉书·独行传》提出“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体现了古代士人对政治环境的审慎态度,既包含对“危国”局势的警惕,也隐含避免参与危害国家行为的价值观。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战国策》《史记》《后汉书》等典籍的用法。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汉典等权威古籍数据库。
敖曓百变板凳版权备件变乱渤潏浡郁补习操右券常远赪顔冲途皴裂寸意当头棒喝豆汁飞弹風鵬分雪工细寒食含韫皇门悔过自新晦在婚室虎柝节纪稽胡汲汲遑遑惊震厥角夸称牢记牢藉了不长进炼乳粝饭陵慢灵宗溜尖露花贸售杪冬铭迹命世之才槃根扑赤蒲荐前彦齐齿呼秦长脚企望日陵月替散振往常时文诌武偃校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