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谦词。卑贱的身子。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绵四代於兹日,盈百祀於微躬。” 唐 许浑 《泛溪》诗:“纔应毕婚嫁,还此息微躬。” 宋 郭祥正 《金山行》:“百年形影浪自苦,便欲此地安微躬。”
"微躬"是一个具有古典色彩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对自身的谦称,常见于古代书面语或正式场合的表达中。以下从语义、语源及用法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谦称自己的身体或身份,意为"卑微之身",表达说话者的自谦态度。
例:"谨以微躬,敬献薄礼"(以谦卑之身,恭敬地献上薄礼)。
古代谦辞传统:
源自先秦礼制中的谦敬语体系,与"贱躯""鄙身"等词类似,体现儒家"自卑而尊人"的礼仪观念(《礼记·曲礼上》)。
典籍例证:
《全唐诗·杜甫〈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名参汉望苑,职述景题舆。巫峡将之郡,荆门好附书。远行无自苦,内热比何如。正是炎天阔,那堪野馆疏。黄牛平驾浪,画鹢上凌虚。试待盘涡歇,方期解缆初。微躬思自保,终欲报丘墟。" 此处"微躬"即诗人自指。
构词理据:
"躬"在《说文解字》中释为"身也",古文中常代指自我(如"躬耕""反躬自省");"微"则强化谦卑色彩,符合传统谦辞的修饰逻辑(如"微志""微力")。
多用于臣子奏章(如"臣以微躬,忝居高位")、文人书信或诗词,强调身份卑微以示恭敬。
当代汉语中已罕见,偶见于仿古文体(如戏曲台词、传统礼仪文书)或文学创作中,用以营造庄重、典雅的语感。
收录"微躬"词条,释义为"谦称己身",引例为唐代刘长卿诗"微躬敢直辞"。
释"躬"为"自身","微躬"属谦辞范畴。
通过"躬"字释义关联谦称用法,佐证构词合理性。
需注意"微躬"与近义词"贱躯"的细微差异:
此词虽属古语,但对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表达及谦敬词演变具有语言学价值。
“微躬”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不同资料对“微躬”的解释略有差异,建议在具体语境中结合权威文献(如《汉典》)理解其含义。若需更深入考证,可参考《郊居赋》《泛溪》等原典。
扁锉鄙屑车革赤鯶公刺宋案淬勉大邑饭鉢放民反脸无情飞穣凤翘妇姑勃溪高估怪来管家闺苑韩徐何用怀瑾环念毁瘗矫时慢物交午柱惊神破胆锦囊佳句九摧狷忿谲变铿镗牢鼎莲座黧黑淩迸六石弓虏夺马笠蛮瘴面赪颈赤螟蜅破赀穷瘠鹊尾冠去住融渥容仪山迳世绪师言松腻耸劝苏辛讨击舔舕提齁亡佚危拔香裓鞋弓袜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