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糙開裂。 唐 劉禹錫 《問大鈞賦》:“松竹之皸皴索籜兮,不若榯筍之可憐。”
皲皴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皲”和“皴”二字組成,主要用于描述物體表面因幹燥、寒冷或外力作用而産生的裂紋或粗糙狀态。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分項闡釋其含義:
皲(jūn)
指皮膚因寒冷或幹燥而開裂的現象。《說文解字》注:“皲,足坼也。” 本義為腳部皮膚皲裂,後泛指皮膚幹裂。
例證:
《漢書·趙充國傳》載“将軍士寒,手足皲瘃”,描述将士因嚴寒導緻手腳皲裂凍瘡 。
皴(cūn)
原指皮膚起皺或粗糙,後引申為物體表面的紋理裂痕。中國畫技法中,“皴法”即通過筆墨表現山石、樹皮的肌理。
例證:
清代《康熙字典》釋“皴”為“皮細起也”,強調其表皺裂之意 。
定義“皲皴”為“皮膚受凍而坼裂”,引元代《農書》“冬日手足皲皴,春月入水則痛”為例,說明其與勞動健康的關聯 。
強調該詞兼具“皮膚裂開”與“表面粗糙”雙重義項,并指出其通假用法(如“龜裂”亦作“皲裂”) 。
資料來源:
關于“皲皴”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讀音與詞義
二、出處與文學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劉禹錫的《問大鈞賦》:“松竹之皸皴索籜兮,不若榯筍之可憐”,通過松竹的粗糙開裂反襯筍的柔嫩。
三、詞性與用法
四、相關補充
如需進一步了解“皴”的繪畫技法或其他引申義,可參考古籍或藝術類詞典。
白鹇苞并别觀不當緊倉皇失措參加者穿通蹈雅疊聲東野巴人風級表槼橅浩瀁河漫灘壞醋怳惚黃幔患難見真情灰僇徽榮繼火靖言謹刻楷範開釋恐慎脍炙人口老氏寥阒列韻麗景臨終麥子門刺蒙瞳明薦鳥舟跑碼頭骈填蒲室愆瑕青龍符球刀秋雕日薄崦嵫啬夫熌熌沙沙聲十字鎬順溜溜私智通簡通時達務畏天憫人溫屯霧光無消說纖刀襄點先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