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惑的意思、通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惑的解釋

猶通病。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一》:“人能捐百萬錢嫁女,而不肯捐十萬錢教子;寧盡一生之力求利,不肯輟半生之功讀書;寧竭貨財以媚權貴,不肯捨些微以濟貧乏:此天下之通惑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通惑是漢語複合詞,由“通”與“惑”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普遍存在的迷惑或廣泛性的認知偏差,強調迷惑的廣泛性與共通性。以下從詞典學角度分層解析:


一、語義解析

  1. 本義為通達、貫通,引申為“普遍”“整個”或“共通”。如《說文解字》釋:“通,達也。”此處強調迷惑的廣泛覆蓋性。

  2. 指心智迷亂、辨不清是非。《說文解字》注:“惑,亂也。”即因認知局限或外界幹擾導緻的判斷失誤。

組合義:指跨越個體、具有普遍性的認知困惑,常涉及群體性認知盲區或社會性誤解。


二、引申與用法

  1. 哲學與宗教語境

    佛教典籍中,“通惑”與“别惑”相對(見《成唯識論》),指衆生共有的根本煩惱(如無明、貪嗔),區别于個體業力所緻的特殊迷惑。

    ➠例:“通惑障真如,别惑礙修證。”(《大乘起信論》釋義)

  2. 社會文化語境

    描述特定時代背景下大衆共有的觀念誤區,如對科學常識的集體誤解。

    ➠例:“破除封建迷信之通惑,乃啟蒙運動之要義。”(近代思想史論述)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釋為:“普遍的迷惘;衆人共有的困惑。”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第10卷,第527頁。

  2. 《佛學大辭典》

    界定為:“三乘行人共斷之惑,即見思二惑。”(丁福保編,1922年)

    來源: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重印版)。


四、現代使用場景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第十卷).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
  2.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文物出版社,1984(重印本).
  3.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

網絡擴展解釋

“通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方向:

  1. 基本含義(成語性質)
    指對事物理解不透徹而産生的困惑狀态,由“通”(了解)和“惑”(迷惑)組成,形容因認知不足導緻的迷茫。例如:“面對複雜的理論,他始終處于通惑之中。”

  2. 引申含義(社會現象)
    明代謝肇淛在《五雜俎》中将其引申為“通病”,特指社會普遍存在的矛盾現象,例如:

    • 甯耗費巨資嫁女,卻不願投資子女教育;
    • 願終生逐利,卻不願花時間讀書;
    • 傾盡財物讨好權貴,卻不願救濟貧困。

補充說明: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古籍或特定語境中。若需深入理解,可參考明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如《五雜俎》),或結合“通病”“認知困境”等現代詞彙輔助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保禳邊隴虿介長命鎖塵觸宸心錯綜待女捯氣兒燈苗釣線度牒防除發潛飛甍非偶風戽憤咤高能物理學工事怪嫌歸畝果仁鼓子曲交發謹願開元空靈恐灼寬亮蘭炷良疇柳江人露雨馬坎面謝盆堂骈匝被發庀工磬錯奇思趣味攘擇刃樹劍山森涼觞醳生死有命身體發膚設色設置搜捕天聲蹄筌通寇網路遐狄險種先自隗始霞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