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文武之道的意思、文武之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文武之道的解釋

指 周文王 、 周武王 治國修身之道和 西周 的禮樂文章。《論語·子張》:“ 文 武 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 文 武 之道焉。” 朱熹 集注:“ 文 武 之道,謂 文王 、 武王 之謨訓功烈,與凡 周 之禮樂文章皆是也。” 晉 應貞 《晉武帝華林園集詩》:“ 文 武 之道,厥猷未墜。”《法書要錄》卷四引 唐 張懷瓘 《二王等書錄》:“ 承聖 末, 魏 師襲 荊州 ,城陷, 元帝 将降,其夜乃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并大小二 王 遺迹,遣後閣舍人 高善寳 焚之, 吳 越 寳劍并将斫柱,乃嘆曰:‘ 蕭世誠 遂至於此, 文 武 之道今夜窮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文武之道”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一、本義溯源:周文王與周武王的治國方略

該成語的字面指代周朝兩位開國君主——周文王(姬昌)與周武王(姬發)的治國理念。《論語·子張》記載孔子之言:“文武之道未墜于地”,此處“文武”即特指這兩位君王。文王以德政安邦,武王以武功定國,二者相輔相成,共同奠定周朝禮樂制度的基礎。其治國之道強調剛柔并濟、張弛有度的平衡哲學,成為儒家推崇的治國典範《漢語大詞典》。

二、引申義:寬嚴相濟的辯證法則

在實踐層面,“文武之道”演變為處理事務的普遍方法論:

  1. 張弛有度:如《禮記·雜記下》所言“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原指弓弩拉緊與放松的交替,引申為工作生活應勞逸結合,管理需松緊交替。
  2. 剛柔并施:在管理、教育等領域,既需嚴格規範(武),也需人文關懷(文),二者缺一不可。例如兵法中“恩威并施”即源于此理《辭源》。

三、現代應用:平衡之道的智慧

當代語境下,該成語常用于強調: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文武”的釋義特指周文王、周武王,其“道”指治國方略。
  2. 《辭源》(商務印書館)釋“文武之道”着重張弛有度的治理智慧,引《禮記》為典據。
  3. 《中國古代哲學辭典》(吉林人民出版社)從辯證角度分析其“剛柔互濟”的哲學内涵。

(注:因古籍類工具書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采用權威出版物名稱。電子版可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或“國學大師”等平台檢索驗證。)

網絡擴展解釋

“文武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義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釋義

“文武之道”原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國家的策略,包含兩層核心思想:

  1. 寬嚴相濟:治國需剛柔并濟,既有文治教化(如禮樂制度),也有武備保障(如軍事力量)
  2. 張弛有度:後引申為生活與工作應勞逸結合,如同弓弦有松有緊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論語·子張》:

“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
孔子通過此語強調周代治國智慧并未失傳,不同層次的人都能領悟其精髓。

三、延伸含義

  1. 治國方略:西周通過禮樂制度(文)與軍事制度(武)建立統治體系
  2. 處世哲學:現代常比喻處理事務需剛柔并濟,如管理中恩威并施
  3. 文化象征:成為中華文明中“王道”思想的典型代表

四、應用示例

可通過《論語》原文或漢典等權威辭書進一步查閱詳細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挨拶八百諸侯罷歸辦好碧鬟紅袖潺潺溶溶超然不群琛瑞吃不服出景從句懛子擔承大閹登戒颠當雕匮帝文東征西讨鍛脩泛白鳏魚渴鳳涵意河落懷遠花椒幻變活伶伶踐禮伎苛鯨海驚嘶進退有常今朝窘逐叩關欄竿淩亂流配脈搏滅口眀眀佩玦淺熟騎長鲸清雪輕徭薄稅诠義去時人臣塞上翁世父失守手爐四肢百骸他時天下鼎沸鐵硯穿綫索邪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