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周文王 、 周武王 治國修身之道和 西周 的禮樂文章。《論語·子張》:“ 文 武 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 文 武 之道焉。” 朱熹 集注:“ 文 武 之道,謂 文王 、 武王 之謨訓功烈,與凡 周 之禮樂文章皆是也。” 晉 應貞 《晉武帝華林園集詩》:“ 文 武 之道,厥猷未墜。”《法書要錄》卷四引 唐 張懷瓘 《二王等書錄》:“ 承聖 末, 魏 師襲 荊州 ,城陷, 元帝 将降,其夜乃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并大小二 王 遺迹,遣後閣舍人 高善寳 焚之, 吳 越 寳劍并将斫柱,乃嘆曰:‘ 蕭世誠 遂至於此, 文 武 之道今夜窮乎!’”
“文武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義和背景如下:
“文武之道”原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國家的策略,包含兩層核心思想:
源自《論語·子張》:
“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
孔子通過此語強調周代治國智慧并未失傳,不同層次的人都能領悟其精髓。
可通過《論語》原文或漢典等權威辭書進一步查閱詳細注解。
《文武之道》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文學和武術兩種不同的學問和技能。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沒有部首和筆畫
來源:
《文武之道》最早出自中國古代文學家、韓愈的《辨惑篇》:“今世之人,重文輕武,非天意也,非人臆也,虛僞之行,敗至尤多,狂下良多。夫文武之道,故學者之數也。權奇矜,故役于事;高卑賤貴,罔害于文武。此其所以獨宜也。”意思是人們過分強調文學而輕視武術,這是虛僞行為,導緻狂傲下愚蠢者多。文學和武術是學者所必須學習的兩種技能,權貴之徒為了權勢和炫耀才會追求權謀,而文武對社會地位的高低并沒有影響。後來逐漸演變為表示兩者平衡發展的含義。
繁體:
「文武之道」
古時候漢字寫法:
無特定的古代漢字寫法。
例句:
他憑借着文武之道在官場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組詞:
文藝、武術、文化、武力、文筆、武器、文明、武技、文獻、武勇
近義詞:
文武、雙全、兼修、博學多才
反義詞:
重文輕武、文不武、武不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