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蕣花似的容顔。常比喻美貌之短暫。 唐 嚴休複 《唐昌觀玉蕊花折有仙人遊》詩之二:“羽車潛下 玉6*龜山 ,塵世何由覩蕣顔。” 元 宋無 《蕃釐觀感瓊花》詩:“蕣顔愁想像,珠樹絶驕奢。”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蕣顔漢語 快速查詢。
“蕣顔”一詞由“蕣”和“顔”組成,其含義與木槿花的特性密切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蕣”指木槿花,這種花朝開暮落,花期短暫(即“朝華暮落”),因此常被用來比喻易逝的美好事物。而“顔”即“顔”,指面容、容貌。兩者結合,“蕣顔”意為“像木槿花一樣美麗卻易逝的容顔”,強調容顔的短暫與脆弱。
出處與文獻依據
象征意義
結合木槿花的自然特性,“蕣顔”不僅形容容貌姣好,更深層隱含着對美好事物轉瞬即逝的哲學思考,常被用于詩詞中以增強意境,如表達對短暫青春或無常命運的歎惋。
若需進一步探究相關詩詞用例或文化背景,可參考《詩經》及曆代植物類文獻。
蕣顔(shùn yán)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臉色紅潤、容光煥發的樣子。
蕣顔的部首是艸(草字頭部首),共有13個筆畫。
蕣顔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一章中:“請自隱雕文蕣顔國畫,梓棺白撐者,誰黛濛于姮娥?”在繁體字中,蕣顔被寫作蕣顏。
在古代,蕣顔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以篆書為例,寫作“蕣顔”而非現代的“蕣顏”。
他運動後臉上紅撲撲的,整個人蕣顔如桃花一般。
蕣栝(shùn guā),指紅潤的的樹枝或藤蔓。
蕣髻(shùn jì),指臉色紅潤的發髻,形容女子容貌美麗。
容光煥發、紅潤、豔麗。
蒼白、無光彩、暗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