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粒泥丸。 晋 葛洪 《抱朴子·备阙》:“弹鸟则千金不及丸泥之用,缝缉则长剑不及数分之针。”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夫丸泥已不能遏 彭蠡 之沸腾,独贤亦焉能反流遁之失正。”
(2). 汉 刘向 《列仙传·方回》:“ 方回 者, 尧 时隐人也……为人所劫,闭之室中,从求道, 回 化而得去,更以方印掩封其户。时人言,得 回 一丸泥涂门户,终不可开。”后用为归隐的典实。 清 唐孙华 《乙酉元旦》诗之一:“衰年报謁心情嬾,欲取丸泥錮两扉。”
(3). 汉 王元 说 隗嚣 以兵守 函谷关 东拒 刘秀 :“今 天水 完富,士马最强…… 元 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 函谷关 ,此万世一时也。”见《后汉书·隗嚣传》。后用为守险拒敌的典实。 宋 陆游 《书悲》诗:“何当受詔出, 函谷 封丸泥。” 清 朱彝尊 《百字令·度居庸关》词:“谁放十万 黄巾 ,丸泥不闭,直入 车箱口 。”
(4).揉泥,团泥。《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讨不从命” 裴松之 注引《江表传》:“粮食乏尽,妇女或丸泥而吞之。” 晋 葛洪 《神仙传·玉子》:“每与子弟行,各丸泥为马与之,皆令闭目,须臾成大马。”《花月痕》第四九回:“亦有良懦辈,忍饥丸泥吞。”
“丸泥”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其解释需结合历史典故和文献记载综合分析:
字面指代
指“一粒泥丸”,形容极小的泥块。例如晋代葛洪《抱朴子》中提到“丸泥”与“长剑”对比,强调微小事物的独特作用。
揉泥或团泥
在《三国志》注引《江表传》中,“丸泥”指将泥揉成团,如“妇女或丸泥而吞之”;《神仙传》中也有以泥丸化马的记载,体现神话色彩。
归隐的象征
源自《列仙传·方回》:尧时隐士方回被囚后以方印封门,传说用其一丸泥涂门则永不可开。后世以此比喻隐士超然物外、隔绝尘世,如清代唐孙华诗中“欲取丸泥錮两扉”。
守险拒敌的典故
出自《后汉书·隗嚣传》:王元劝隗嚣据守函谷关,称“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后衍生出成语“丸泥封关”,如陆游诗“守关不假用丸泥”。
在诗词中,“丸泥”常被用作意象:
“丸泥”一词从具体物象延伸至文化隐喻,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具体指向。
《丸泥》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出自于《字汇补编》。它的意思是“团结一致的力量”或者“众人积极努力的集合体”。
《丸泥》的第一个字是“丸”(wán),它的部首是“丶”(diǎn),总共有三个笔画。《丸》的意思是“圆形的东西”。
《丸泥》的第二个字是“泥”(ní),它的部首是“水”(shuǐ),总共有八个笔画。《泥》的意思是“湿软的土壤”。
《丸泥》这个词的来源比较晚,最早是在《字汇补编》中出现。它指的是众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努力,形成强大的力量。
《丸泥》的繁体字是「丸泥」,与简体字的写法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有所不同。《丸泥》这个词在古代的写法为「丸泥」。
1. 众志成城,我们就是一股丸泥的力量。
2. 丸泥中的每个人都在努力工作,为了共同的目标。
3. 只有当大家形成丸泥,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1. 丸泥团结:指众人齐心协力,形成团结一致的力量。
2. 丸泥奋斗:指众人积极努力,共同为目标而拼搏。
3. 丸泥合作:指众人合作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1. 齐心合力:指众人一心一意,共同努力。
2. 团结一致:指众人紧密团结,形成统一的力量。
个体行动:指个人各自行动,缺乏团结合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