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古邑的并称。即今之 南阳 和 洛阳 。常借指名都。 汉 王逸 《荔支赋》:“ 宛 洛 少年, 邯郸 游士。”《文选·谢朓<和徐都曹>》:“ 宛 洛 佳遨游,春色满皇州。” 张铣 注:“ 宛 , 南阳 也; 洛 , 洛阳 也;皇州,帝都也。时都在 江 东,而言 宛 洛 者,举名都以言之也。” 唐 王维 《宿郑州》诗:“ 宛 洛 望不见,秋霖晦平陆。” 明 陈子龙 《平陵东》诗:“不逢时会岂失策,犹与 宛 洛 开先声。” 清 陈梦雷 《庚申上元同杨道声题汴梁旅店》诗:“喜遂京华约,初从 宛 洛 期。”
“宛洛”是古代对两个重要都城的合称,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地理指向
指宛(今河南南阳)和洛阳两个古邑的并称。东汉时期,洛阳为政治首都,南阳则因光武帝刘秀起家于此,成为经济重镇,故并称“宛洛”。
延伸含义
常被用作名都的代称,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泛指繁华都城。例如唐代王维《宿郑州》中“宛洛望不见”,即以宛洛指代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
东汉时期地位
洛阳是政治中枢,而南阳因商贸发达、物产丰饶(如《后汉书》称“南都”),形成互补格局,合称“宛洛”凸显其重要性。
文学引用
汉代王逸《荔支赋》以“宛洛少年”描绘都城风流人物;南朝谢朓诗句“宛洛佳遨游”则借指京都的繁华景象。
地域简称
现代仍用于指代南阳与洛阳,尤其涉及历史文化讨论时。
姓名寓意
作为人名,“宛”有柔美之意,“洛”取自洛阳,组合寓意温婉贤淑或落落大方。
宛洛既是地理概念,又是文化符号,融合了历史地位与文学意象。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或汉唐诗词注解。
《宛洛》是一个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它的意思是遥远、远离。宛指远离,洛指追随的河流,引申为离开主流或离群独处。
下面是《宛洛》这个词的拆分:
宛:宀(宝盖头)+ 元(儿)+ 又(右手)
洛: 氵(三点水)+ 各(每个)+ 少(少量)
《宛洛》这个成语来源于《诗经·秦风·鸿雁》,其中的一句诗:“鸿雁在宛洛,冯唐易往还。”意为鸿雁在独自飞行时,经过宛洛地方,冯唐只须轻松往返。
《宛洛》在繁体字中写作「宛洛」,注重了每个字的笔画和结构,更加优美和复杂。
在古时候,宛洛可以写作「宛洛」或者「宛洛各」,这是因为字体演变和变体字的使用。
以下是一些使用《宛洛》的例句:
1. 他宛洛山水之间,寻找内心的宁静。
2. 在现代社会,人们渴望宛洛大都市的喧嚣。
3. 孩子们躲在宛洛公园的小角落,追逐嬉戏。
一些与《宛洛》相关的词语:
组词:宛如、宛转、宛快、洛阳、洛水。
近义词:离去、远离、离群。
反义词:归来、回归、亲近。
以上是关于《宛洛》这个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的相关内容。【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