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洛的意思、宛洛的详细解释
宛洛的解释
二古邑的并称。即今之 南阳 和 洛阳 。常借指名都。 汉 王逸 《荔支赋》:“ 宛 洛 少年, 邯郸 游士。”《文选·谢朓<和徐都曹>》:“ 宛 洛 佳遨游,春色满皇州。” 张铣 注:“ 宛 , 南阳 也; 洛 , 洛阳 也;皇州,帝都也。时都在 江 东,而言 宛 洛 者,举名都以言之也。” 唐 王维 《宿郑州》诗:“ 宛 洛 望不见,秋霖晦平陆。” 明 陈子龙 《平陵东》诗:“不逢时会岂失策,犹与 宛 洛 开先声。” 清 陈梦雷 《庚申上元同杨道声题汴梁旅店》诗:“喜遂京华约,初从 宛 洛 期。”
词语分解
- 宛的解释 宛 ǎ 曲折:委宛。宛妙(声音婉转动听)。宛转(僴 )(a.辗转;b.同“婉转”)。 仿佛:宛然。宛如。宛若(仿佛,好像)。 姓。 宛 ā 〔大宛〕古代西域国名,在中亚西亚。 笔画数:; 部首:宀
- 洛的解释 洛 ò 〔洛河〕水名,在中国陕西省。 〔洛水〕水名,源于中国陕西省洛南县,东流经河南省入黄河。古作“ 雒”。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宛洛"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地理合称名词,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 基本释义
"宛洛"是古代中国两个重要城市的合称:
- 宛: 指宛城,即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南阳在西汉时期是著名的商业都市和冶铁中心,东汉时期更因是光武帝刘秀的故乡而成为"南都",与洛阳并称。
- 洛: 指洛阳,即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古都,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是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尤其在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地位极其重要。
因此,"宛洛"合称,泛指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核心地带,或特指南阳和洛阳这两座汉代至魏晋时期极为繁荣的城市及其所代表的京畿地区。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重心区域。
二、 历史地理背景与重要性
- 地理枢纽: 南阳位于南阳盆地,是连接中原与荆楚、巴蜀的交通要冲;洛阳位于伊洛河盆地,是连接关中与华北平原的枢纽。两城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腹地的重要节点。
- 经济文化中心: 汉代至魏晋时期,宛城是著名的"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工商业城市,尤其以冶铁业著称;洛阳则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两城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密切。
- "南都"与"东都": 东汉实行"两京制",洛阳为首都(东都),南阳因是光武帝刘秀的故乡和起兵之地,被尊为"南都"(陪都),地位崇高。这使得"宛洛"并称具有特殊的政治象征意义,代表东汉的核心统治区域。
三、 文学意象与文化内涵
"宛洛"一词在古代诗文中频繁出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象:
- 繁华京畿的代名词: 常用来指代帝都所在的繁华富庶之地。如唐代诗人杜甫在《遣兴五首》中感叹:"昔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 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又如垄底松,用舍在所寻。大哉霜雪干,岁久为枯林。 岂知成都客,还居洛与宛。"(这里的"洛与宛"即指洛阳、南阳一带的京畿之地)。
- 仕途抱负的指向: 对于古代士人,"游宛洛"常象征着前往政治中心寻求功名或施展抱负。如南朝诗人谢朓《和徐都曹出新亭渚》:"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
- 历史沧桑的载体: 后世诗人也常用"宛洛"来追忆汉魏时期的繁华盛景,寄托历史兴衰之感。
四、 词义的演变与今用
随着历史变迁,南阳(宛)的政治经济地位相对下降,"宛洛"作为特定历史时期两座城市并称的原始含义逐渐淡化。在现代汉语中:
- 它主要作为一个历史地理名词出现,用于指代东汉至魏晋时期以洛阳、南阳为核心的中原京畿地区。
- 在文学或历史语境中,它保留了象征帝都繁华、京畿要地的文化意象。
- 不再用于指代现代城市。
参考资料来源:
-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对"宛洛"词条有明确释义,指出其为"南阳和洛阳的合称",并引用古代文献例证。 [可查询权威在线词典数据库如 汉典 (zdic.net) 或 国学大师 (guoxuedashi.com) 获取该词典内容]
- 《辞源》(第三版) (商务印书馆):作为专门收录古汉语词汇的大型辞书,对"宛洛"的历史地理背景有详细阐释。 [可查询商务印书馆相关在线资源或大型图书馆数据库]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分别详细介绍了"宛"(南阳)和"洛阳"的历史沿革、地位,为理解"宛洛"并称提供了地理和历史依据。 [可通过专业历史地理数据库或图书馆查阅]
- 《后汉书·地理志》及相关历史文献: 记载了南阳作为"南都"和洛阳作为首都的官方地位,是"宛洛"并称的政治基础。 [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或权威历史文献数据库如 中国基本古籍库]
- 《文选》及历代诗词总集: 收录了大量包含"宛洛"意象的诗文作品,如谢朓、杜甫等人的诗作,是理解其文学内涵的重要依据。 [可查阅中华书局《文选》或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唐诗》等]
网络扩展解释
“宛洛”是古代对两个重要都城的合称,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
地理指向
指宛(今河南南阳)和洛阳两个古邑的并称。东汉时期,洛阳为政治首都,南阳则因光武帝刘秀起家于此,成为经济重镇,故并称“宛洛”。
-
延伸含义
常被用作名都的代称,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泛指繁华都城。例如唐代王维《宿郑州》中“宛洛望不见”,即以宛洛指代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
二、历史与文学背景
-
东汉时期地位
洛阳是政治中枢,而南阳因商贸发达、物产丰饶(如《后汉书》称“南都”),形成互补格局,合称“宛洛”凸显其重要性。
-
文学引用
汉代王逸《荔支赋》以“宛洛少年”描绘都城风流人物;南朝谢朓诗句“宛洛佳遨游”则借指京都的繁华景象。
三、现代应用
-
地域简称
现代仍用于指代南阳与洛阳,尤其涉及历史文化讨论时。
-
姓名寓意
作为人名,“宛”有柔美之意,“洛”取自洛阳,组合寓意温婉贤淑或落落大方。
宛洛既是地理概念,又是文化符号,融合了历史地位与文学意象。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或汉唐诗词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薆薆哀哀父母爱寶保林驳瑕不施冲途抽噎垂橐稛载代作丹枝德声点解椟护遁母房从非类非论焚顶飌师赋情羹胾官馔规虑黄浦黄攒蕈胡打嚷激进派矜泰金奏窘默就地纠理诳赏兰心蕙性灵雨力钱六祖掳掇买昏髦彦面缚冥真扒分攀云朋戚千里目倾背榷税三合板捎马子沈大高速公路私白颓坏鲀科响冷冷乡下綫毯小方小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