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録公的意思、録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録公的解釋

(1).錄尚書事的敬稱。《南齊書·海陵王紀》:“ 宣城王 輔政,帝起居皆諮而後行。思食蒸魚菜,太官令答無録公命,竟不與。”《資治通鑒·漢明帝永平十八年》“并録尚書事” 元 胡三省 注:“ 光武 不任三公,事歸臺閣,惟録尚書事者權任稍重,自是迄于 齊 梁 ,謂之録公。”

(2). 宋 代南方稱押司錄事。 宋 吳處厚 《青箱雜記》卷一:“ 彭 獻詩謝之曰:……‘令尹聲聲言有過,録公口口道無災。思量也解開東閣,留取頭蹄待秀才。’南方謂押司録事為‘録公’,覽者無不絶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録公”是中國古代,特别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個重要官職稱謂,具體含義如下:

  1. 核心含義:

    • “録”的含義:在這裡,“録”通“錄”,核心意思是“總領”、“掌管”、“統領”。它源于“記錄”的本義,引申為對事務的全面負責和管理。
    • “公”的含義:指“三公”,即中國古代地位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通常指太尉、司徒、司空)。
    • 組合釋義:因此,“録公”即“總錄尚書事”或“錄尚書事”的尊稱或别稱,意指總領尚書台事務,實際掌握國家最高行政權力的官員。擔任此職者,通常是權臣或皇帝最信任的重臣,雖非正式的三公,但其權力往往在三公之上,是事實上的宰相。
  2. 曆史背景與職權:

    • 尚書台在漢代逐漸成為國家行政中樞。到了魏晉南北朝,“錄尚書事”成為常設或非常設的最高行政長官頭銜。
    • 獲得“錄尚書事”頭銜的大臣,有權總攬一切政務,統領尚書省(台)的各個部門(曹),審閱、裁決所有上報皇帝的奏章文書,并參與國家最高決策。其地位極其顯赫,權力極大,是朝廷實際運作的核心。
    • 因其位高權重,常被尊稱為“録公”。
  3. 文獻依據:

    • 《漢語大詞典》:對“録公”的解釋明确指向“錄尚書事”,并引用了《晉書》和《資治通鑒》中的記載作為例證,說明其作為權臣官職的性質。
    • 《辭源》(修訂本):在解釋“錄尚書事”時,也提到其尊稱可為“錄公”,并指出其始于東漢,盛行于魏晉南北朝,是實際上的宰相之職。
    • 《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詳細解釋了“錄尚書事”的起源、演變和職權,明确指出其别稱或尊稱為“錄公”,并強調其在特定曆史時期是國家最高行政權力的象征。
  4. 使用示例:

    • 史書中常有記載,如某權臣被加封“錄尚書事”,時人或史家即尊稱其為“録公”。例如,《晉書·職官志》及諸多人物傳記中可見此類用法。

“録公”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對擔任“錄尚書事”這一要職的官員的尊稱。該官職總攬國家行政大權,統領尚書省事務,是實際上的宰相,位極人臣。其名稱中的“録”體現了總領、掌管的核心含義,“公”則彰顯了其地位之尊崇。此詞具有鮮明的曆史時代特征,是研究該時期政治制度的關鍵詞之一。

主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録公”是古代職官稱謂,包含兩個主要釋義,其具體含義及使用背景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錄尚書事的敬稱
    這一用法源于南北朝時期,指代掌管尚書省事務的高級官員。例如,《南齊書·海陵王紀》記載,海陵王需通過“録公”批準才能獲得飲食,可見其職權之重。宋代胡三省在《資治通鑒》注中亦提及此職為“總領政務”的核心角色。

  2. 宋代南方對押司錄事的稱呼
    押司錄事是地方官府中負責文書、刑獄的低級官吏。宋代南方民間習慣以“録公”代稱此類職務,多見于地方文獻或職官志記載。


二、延伸說明


參考資料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南齊書·海陵王紀》或宋代職官制度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比迸蔔正采擢滄熱長排察驗晨齋床裙綷粲崔韬逢雌虎丹诏到此為止防空壕紡織品幹龍戈爾巴喬夫供果詭謬古健虹玉火人琥珀孫矯滑踖踖咭咭哝哝浸微浸消克讓枯敗揆務樂辭隆然馬夾袋免退内困配甲坊彭窰漂母剖毫析芒企懷衾影獨對區夏省薄神化甚至沈冢貪竊檀心天師擿擋涕淫淫通業畏咎文恬武嬉習安閑不容緩閑接肥料獻瑞西捕細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