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蠻橫強悍。《增修詩話總龜》卷二七引 宋 文瑩 《玉壺清話》:“ 戚綸 密學 初仕為 吉州 太和 令,裡俗頑悍,喜結誣訟。”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自盡》:“兼之風俗頑悍,素喜鬭争,并不知禮讓為何物。” 鐵郎 《二十世紀之湖南》:“近來竭 清 廷諭改之力, 日 英 脅迫之威, 趙 撫 張 臬毅行之苦意,僅乃改革而廓清之,亦足見 湘 人頑悍之力大矣。”
“頑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用法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剛強勇敢(褒義)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指出,“頑悍”形容人或動物性格堅韌、不畏艱險,可用于贊美勇氣或毅力。例如:“他性格頑悍,面對逆境從不退縮。”
蠻橫強悍(貶義)
更多文獻(如百度百科及古籍引用)強調其貶義,指粗野、好鬥、不守禮法。例如:“此地民風頑悍,常因瑣事争鬥。”
語境決定詞性
現代使用傾向
現代漢語中,貶義用法更為普遍,需注意避免歧義。例如:“頑悍的暴徒”明确為負面表述。
若在文本中遇到“頑悍”,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褒貶。古籍或成語中可能偏向中性/褒義,而社會描述類文本多含貶義。建議參考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或具體出處進一步确認。
頑悍(wán hàn)一詞指的是性格強硬、固執,不易被打倒或改變的特點。它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堅強、不屈服的态度。
《說文解字》認為,“頑悍”由“頁”和“旱”兩個部首構成。其中,“頁”是指紙頁的意思,表示頭腦;“旱”表示幹燥,引申為堅硬。
從筆畫的角度來看,拆分成10個筆畫:頁(5畫)+ 旱(5畫)。
“頑悍”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初出現在《詩經·秦風》中的《蒹葭》一詩:“頑彼蒹葭,言沖沖兮。”這裡的“頑彼”即指頑悍。
繁體字中,“頑”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但是多了一個“頁”部首在上方;“悍”字則是将“心”字與“旱”字組合而成,将“忄”部首放在了“早”字的前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頑字和悍字都有不同的變體。頑字的古代寫法中,“頁”部首也可以寫作“頁”,“旱”部首可以寫作“幹”。悍字的古代寫法中,“心”部首可以寫作“忄”,而“旱”部首和現代寫法相同。
1. 他是個頑悍的戰士,不屈不撓地與敵人作戰。
2. 這本書描寫了一個頑悍的女性角色,她勇敢地面對困難和挑戰。
1. 頑悍不屈
2. 頑悍性格
3. 頑悍鬥争
4. 頑悍地面對
5. 頑悍堅毅
1. 堅韌不拔
2. 執着
3. 強硬
1. 溫和
2. 柔弱
3. 妥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