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酷熱。 清 黃景仁 《喜新涼》詩:“經旬苦焦暑,一雨快披襟。”
“焦暑”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夏季極端的炎熱天氣,強調高溫炙烤的狀态。由“焦”(太陽暴曬導緻物體幹燥)和“暑”(炎熱)組合而成,形象描述酷暑難耐的環境。
清代詩人黃景仁在《喜新涼》中寫道:“經旬苦焦暑,一雨快披襟。” 此句通過“焦暑”與雨後清涼的對比,突出夏季的酷熱難熬。
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描述盛夏高溫,如:“連日焦暑,空調成了救命稻草。”
如需更詳細來源,可參考查字典或清代詩詞注解。
焦暑是一個常用的詞彙,主要用來形容酷熱的夏天。它由“焦”和“暑”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 焦 (火部)、暑 (日部)
拆分筆畫: 焦 (4畫)、暑 (12畫)
焦暑在《說文解字》中有記載,起源于古代漢語。繁體寫法為「焦暑」,并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焦暑的寫法并沒有太大差異。通常采用的寫法是以火部和日部分别來構成各個字形。
1. 夏天的焦暑讓人難以忍受。
2. 驕陽似火,炎熱的焦暑使人無法出門。
焦點、焦慮、暑期、暑假、暑氣。
酷熱、炎熱、高溫。
寒冷、涼爽、清涼。
【别人正在浏覽】